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科普园地
  3. 防灾减灾救灾基础知识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暴雨内涝考验城市运行、高温热浪影响安全生产、山洪地震威胁生命与家园……自然与社会因素交织叠加的灾害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灾害防范如何能未雨绸缪?在常见的气象灾害面前,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化解风险?本文策划选取典型的八种气象灾害,科普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共同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筑牢防灾减灾的气象防线。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暴雨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般指连续24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以上的降水。暴雨容易造成积水、洪涝等现象,可能导致水浸、交通中断等事件的发生,严重时也会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暴雨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山泥倾泻等地质灾害。

【防范与应对】

当暴雨来临时,公众应学会应对方法,运用防灾减灾知识进行自救或互救。

在城市中,遇有暴雨天,公众最好尽量减少出行。如果在行路或行车过程中遇到暴雨,最好找到地势较高的建筑物处躲避,不要在涵洞、立交桥低洼处、较高墙体及树木下避雨,防止发生雷击事故。

如果恰巧在野外活动时遇到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时,要沉着冷静,以最快的速度撤离。离开现场时,应该选择就近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千万不要顺山坡往下或沿山谷出口往下游跑。山洪流速急,涨得快,不要轻易游水转移,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带来的伤害。

被围困于基础较牢固的高岗、台地或坚固的住宅楼房时,应耐心守候,等待救援。如被洪水围困于低洼处的溪岸、土坎或木结构的住房里,可利用通信工具向当地政府和防汛部门报告受困情况,寻求救援;无通信条件的,可来回挥动颜色鲜艳的衣物以呼救,让救援人员容易发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漂流物,在水上转移。当发现高压线铁塔歪斜、电线低垂或者折断时,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之为高温酷暑)。

高温天气不仅对人体健康不利,给交通、电力、水资源等都带来考验。以人体健康为例,面对持续性高温天气,人体感觉会不舒适,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头晕缺氧、情绪“中暑”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防范与应对】

不同人群耐高温的极限不同。对于儿童、年老体弱者、慢性病患者而言,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或不健全,或减退,耐热极限也相应下降。所以,在高温天气里,这些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持续性高温天,如何防止身体和情绪中暑,如何避免或减轻高温灾害?对于在户外工作的群体而言,一定要采取有效防晒、防暑降温措施,例如戴遮阳帽、遮阳镜等,避免皮肤、眼睛等被晒伤或灼伤,并及时补充水或者淡盐水,防止因出汗过多而出现中暑、虚脱等现象。

同时,加快换班频次,避免长时间户外作业。而对于室内工作群体而言,应注意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同时要避免空调或者电扇直吹带来“空调病”。

此外,高温导致的情绪“中暑”也不容小觑。在采取防暑措施的同时,尽量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过大波动造成身心伤害。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干旱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水分短缺现象。这种水分的短缺,可以表现为降水量不足、土壤水分缺乏或江河湖泊水位偏低等。

严重的干旱,会使地表长期缺水,土壤逐渐干涸,地下水资源逐渐减少;没有雨水的补给,植物会陆续枯萎;没有了植物加固,土壤养分会流失,无法进行耕种。

【防范与应对】

如果人们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干旱可以得到缓解。有专家指出,解决干旱问题的对策是开源节流。开源是弄清当地各类水资源的情况,使之能够充分发挥效益;节流是提高用水效益,减少水资源浪费。

首先要做好绿化与水利工程,绿化荒山,这是山区、高原地区的人们战胜干旱的重要方法之一。繁茂的林地植被不仅能显著减缓、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避免水土流失,还能有效增加地表土层的涵水能力,补充地下水,使许多林区在干旱期也能清水长流,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形成局部的湿润小气候。同时,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对于防旱也极为重要。其次是合理用水,做到合理使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有效利用山区雨水和雪水径流供应,实现科学蓄水。再次,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充分研究自然降水过程的基础上,科学开展人工触发自然降雨机制,有效缓解旱情。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每秒钟,地球造就1800次雷雨,伴随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面。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雷电主要的破坏源,也是造成雷电灾害的主要物质。雷电灾害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据统计,闪电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每3个人中仅有2人幸存,死者多因在树下避雨被雷电击中而亡。

【防范与应对】

在雷电发生时,应尽量避免室外活动,如果躲避不及,要远离电线杆等高大物体,更不要躲在大树下避雨。为了防止接触电压的影响,在室外要避免接触任何金属物体。此外,为避免传导,应尽量置身于绝缘体庇护处,特别要避免到水面附近活动。

雷雨天气下,在室内也并非绝对安全。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火球一样的雷电冲入屋内导致伤亡的场面,堪称童年阴影,这种雷电就是让人闻之色变的“球状闪电”。球状闪电危害极大,可以穿过窗户烟囱等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造成严重伤害。因而当雷雨天气发生时,室内也需紧闭门窗,避免穿堂风。如果遇到飘浮的“火球”,千万不要触碰。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而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气象灾害。

冷空气是低温冷冻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春秋季节,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频繁交汇,常常造成低温连阴雨天气。而强冷空气,尤其是寒潮的暴发南下,使得温度急剧下降,会造成“倒春寒”、霜冻等。

【防范与应对】

外出时要采取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交通信息等。老少体弱人员尽量减少外出,以免受寒。避免在大树、屋檐等区域停留,远离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以防被坠冰、坠物砸伤。驾驶汽车时,要慢速行驶并与前车保持距离。在室内注意安全用电、安全取暖。

在农业方面,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合的作物品种和播栽期,以便在低温敏感期避开有害低温;根据冷害预报调整作物布局和品种比例,调节农田小气候,既可克服春季低温危害,又能使作物提早成熟,避开秋季低温;培育作物的耐寒早熟品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田间管理等。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风雹灾害是指冰雹、雷雨大风和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据统计,中国每年平均发生风雹灾害近1000次,由于这种灾害发生范围广、频次高,局部灾情重,所以累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重,约占中国自然灾害年总损失的10%。

【防范与应对】

由于冰雹发生比较突然,且带来的冲击力非常大,公众平时应多关注天气变化。当遇到冰雹天气时,及时进屋躲避,特别是老人、小孩不要外出;来不及进屋躲避的,应用雨具或其他较为耐砸的代用品保护头部,避免被冰雹砸伤,并尽快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暂避。冰雹与大风一起来临时,勿在易倒塌的墙体旁、棚屋躲避。如果驾车行驶途中突遇冰雹,应降低车速,尽快寻找合适地方停车躲避。

作为一种破坏力极强的气象灾害,冰雹对农业的影响尤其巨大,一旦遭受雹灾会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农作物在遭受雹灾侵袭后,若及时施以补救措施,还可以挽回一些产量,减轻损失。如处在幼果、苗期或生长前期的果树和农作物遭受雹灾,通过排涝松土,及时追肥浇水、喷药、修剪等,就能使残根、残株重新发芽和恢复生长,仍能获得一定产量;蔬菜根据受灾程度清理残枝烂叶,注意对病害的防治。降冰雹前,将户外饲养家禽、牲畜及时转移到带有顶篷的安全场所;若种植的特色农产品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应制定人工消雹等从源头上预防冰雹灾害的方案。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台风带来充足的雨水,但是它还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台风灾害主要是由其引起的狂风暴雨所致,狂风会引发风灾,暴雨会导致洪涝和城市内涝、农田渍涝,还会带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

每年都有台风影响我国,那么,我们应如何防范呢?

【防范与应对】

在台风来临前,一定要关注天气预报,通过手机、电视等及时了解台风最新动态。应停止高空和户外危险作业,以及各种露天集体活动和室内大型集会。准备好食物、饮用水、手电筒及常用药品等,做到有备无患。将阳台、窗台、屋顶等处的花盆、杂物等易被大风刮落的物品,及时搬移到室内或其他安全地方,并加固或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棚架、招牌等搭建物。关好门窗,检查门窗是否坚固,必要时加钉木板,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以免“水漫金山”。如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当台风来临时,尽量不要外出,待在安全的室内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在外面,千万不要在临时建筑物、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要赶快到房屋或洞穴躲避。如果在开车,则应立即将车开到停车场或隐蔽处。如果住在帐篷里,则应立即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如果遇到危险,要及时给相关部门打电话,获取救援。

在台风过后,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注意环境卫生,注意食物、水的安全。出门前要及时了解天气和路况信息,不要去地质灾害易发地区。

聚焦第十三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识灾害 防风险 科学应对

提到降雪,人们可能想到的漫天雪花、银装素裹的美丽景色。但是降雪量多或者伴随大风、降温等天气,就没有那么“美丽”了,甚至可能引发雪灾

雪灾是因降雪造成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在城市和牧区因雪灾造成的影响更加明显,它主要有积雪、风吹雪、雪暴和雪崩四种形式。

【防范与应对】

面对雪灾,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城市生活,都需要做好防范。

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建立草料库,加强棚圈建设;在雪灾发生后,实行牲畜圈养,避免风雪直接危害。

机械破雪和除雪也是必要的。当雪灾强度不大时,可用机械或马群破雪,即在被雪覆盖的草场上,先放马群,再放牛群,最后放羊,也可达到较好的抗灾效果。最后要加强预警,有关部门应严密监视可能引发暴风雪的天气形势,提前预报暴风雪的强度和影响范围,并发布相关预警信号,提醒牧民为防御做好充足准备。

在城市生活方面,公众需合理安排出行计划,适当添衣保暖,外出时要当心地面湿滑。交通部门要做好道路融雪融冰准备,如遇道路积雪结冰严重,可关闭道路交通。雪灾的发生,还会加重电力部门的负荷。因此,针对供暖相关单位的办公地点、各供热点等场所,电力部门应提前就电器设备和供电线路进行专项检查。

(作者:王玫珏 宛霞 张明禄 简菊芳 张艺博 李慧 制图:赵淼)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科普网,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