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百年风华正茂时 万里河山气象新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

1945年,延安清凉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气象训练队在窑洞中以石板为桌、锅灰制墨,学习通信技术与观测知识,为组建第一个中国人民自己的气象台而不懈努力。他们手中,那本名为《自然地理》的珍贵“教材”,原是毛泽东同志的藏书,寄托着党对气象事业的深情厚望。忆往昔,筚路蓝缕,训练队员从延安走出,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2021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风云四号首颗业务星——B星发射升空,与A星联手,观测范围西达印度洋、东逾太平洋国际日界线,不仅能全面覆盖我国责任海域,还能更好地支撑“一带一路”气象服务。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作出的“风云卫星服务各方”承诺,如今更为响亮。看今朝,创造辉煌,中国气象人自信面对世界风云。

  百年风雨,一路行来。从上海石库门走出的那群年轻人,驾着一叶红船起航,穿过关山万重,书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从延安清凉山走出的气象人,以101个气象台站的单薄“家底”起步,跨越征途漫漫,创造了气象现代化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辉煌事业。

  回望百年,气象事业在党的亲切关怀下诞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成长,始终与党的伟大实践同频共振、风雨同舟。

  飞过天安门 彰显气象事业高度

  “晴转阴云相间,风向偏东,风力弱。”

  1949年9月30日,在尽最大努力收集各方资料,经再三分析讨论后,预报员章淹对10月1日天气做出了预报。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个结论不够精准,甚至有些简单,却是次日开国大典受阅飞行成功至关重要的依据。

  2019年10月1日,受阅空中梯队以前所未有的恢宏气势飞过天安门上空,领航机梯队拉出七道彩烟。象征党旗、国旗主色调的红色彩烟,稳居正中,指引航路。时过境迁,他们所依据的气象信息早已不止阴晴、风向与风速——如今,云量几何、云高几许、低空风切变情况如何等诸多关乎飞行安全与观礼效果的细节,已尽在掌握。

  党旗所指,就是气象事业所向——永远跟党走,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样的定位,指引了气象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推进气象事业融入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并有所作为——每当一项国家重大战略落地生根,每当一个高光时刻为世界瞩目,人们总不难找到为其提供坚实支撑的气象力量。

  ——在防汛的最前线,在每一次疾风骤雨中,气象工作者牢牢守住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明显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3.4%下降至2020年的0.6%。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服务推动了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全面提高,更切实地保障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安全、福祉。

  ——在横跨1.3万公里、通达22个国家160座城市的中欧班列上,“气象千里眼”——能实时感知集装箱内外温度、湿度、气压的“物流气象黑匣子”不眠不休地守望,支撑着这条欧亚国际贸易大动脉变得更加畅通,更支撑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得更深、更远。

  ——在曾经的832个贫困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全部纳入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人扎根最基层,利用气象科技,一手趋利,一手避害,亲身参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更助力勾勒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在193个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的地区,气象“金字招牌”成为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可靠保障。2020年,这些地区年均旅游人数较创建前平均增长35%,年均旅游收入平均增长41%。气象元素深度融入全域旅游发展,更深度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大局。

  回望历史,党中央高屋建瓴、把舵定向,为气象事业实干笃行、接续奋斗锚定坐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更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坚信,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在新时代有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气象强国。

  滑过海陀山 定义气象事业“精”度

  2020年1月14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组委会宣布,原定18日在小海陀山举行的高山滑雪比赛提前至16日,原定19日举行的比赛分散至17日和20日——一份18日至19日有大风天气的预报结论,帮助他们做出了这个决定,成功地避开了大风威胁。

  小海陀山,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高山滑雪赛事的举办地,而“十四冬”,承载着为北京冬奥会“练兵”的重任。重大赛事,容不得丝毫差错,又是在小海陀山这个地势复杂、“百米不同天”的特殊地点,组委会何以如此信任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答案来自“三维、秒级、多要素”的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来自“分钟级、百米级”的数值预报模式,来自千锤百炼、久经实战考验的服务团队与服务系统。

  而更深一层的答案,写在气象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中,写在气象人孜孜以求追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奋斗故事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仅仅分布着101个气象台站,根本无法组成合格的全国气象监测网;气象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全国仅600多人……缺观测、缺预报、缺服务,气象事业堪称一穷二白。

  “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1953年4月,强寒潮造成华北小麦大面积减产,毛泽东同志了解后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殷殷嘱托,赋予气象事业奋楫扬帆的强大动力。

  在百废待兴的上世纪50年代,气象部门克服种种困难,大力推进观测站网建设,开展气象教育培训,为气象事业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出台,气象事业驶入快车道:综合观测系统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应时代脉搏的跳动,气象人对“精”的追求更加迫切。

  ——精密,写在地空天一体的综合观测体系中。2020年4月1日,地面气象观测迈入全面自动化时代,观测频次较人工观测时代提高4至8倍。今天,10920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构成平均29公里分辨率的基本气象要素陆地观测网;近7万个地面自动站覆盖全国乡镇,守护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地区;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实现高空数据秒级连续探测;22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把脉风云,成为强对流天气的最佳“捕手”;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高悬的“天眼”俯瞰全球……随着观测网络日益织密,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把祖国乃至全球的风云变幻看得如此真切、清晰。

  ——精准,写在预报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2019年8月,GRAPES台风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在应对超强台风“利奇马”的过程中“首战”告捷,牢牢把握住了这匹“烈马”的行踪。作为自主研发的数值预报核心技术——GRAPES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历经10年攻关,为气象事业注入“芯”力量。与此同时,气象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均取得长足进步。随着4项直指气象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攻关任务取得突破,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对“国产”预报结论,以及气象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景,有如此坚定的信心。

  ——精细,写在气象服务的每一分进步中。2020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达92.7分,再创新高。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一年,城市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稠密的城市,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向来更精细,这不同寻常的超越,昭示着精细化气象服务已经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出海捕鱼,可直接查看周边灾害性天气影响海区;花粉过敏,能依赖花粉浓度等级预报“避难”;自驾出游,点开App即可获知沿途天气和景点信息……随着气象信息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感受到气象服务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力量。

  历经百年时光,走过风雨岁月,只为做好一件事——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于气象部门,则是“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份永恒的专注,这份不变的热忱,在新时代,仍是我们坚定前行的源泉动力。

  驶过好望角 眺望气象事业广度

  2019年6月9日,华洋“PIONEER”号从国内港口扬帆起航。当船舶航行至好望角时,船端导航系统显示,受南大西洋低压系统影响,西风带和5米多的巨浪将影响船只即将经过的南纬33°以南地区。

  危急时刻,中央气象台船舶气象导航系统给出建议,改变航线至风力小的南纬20°至30°之间,避开西风带。最终,“PIONEER”号顺利到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气象导航服务,为航行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我国远洋船舶提供了可靠的气象守护。

  在新时代,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已成为气象事业的使命与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全世界人民所共同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度,给出了坚定回答。它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待。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实施的道路上,气象部门走在队伍前列。

  全球变暖如何应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怎样让“中国方案”闪耀世界?在追寻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最优解的路上,中国气象局围绕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推进研究,在核心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气候系统模式深度参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预测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系统及产品(CRA)业务化运行,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靠支撑;量化人类活动对中国区域重大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改变了检测归因领域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

  许多国家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在极端天气趋向多发、频发的当下,如何帮助他们尽可能地获取观测资料,规避气象灾害风险?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提供的一站式服务,给出响亮回答——自2011年首次在孟加拉国落地以来,CMACast已覆盖亚太地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提供12大类392种资料,每天的播发数据量可达430GB至460GB。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2018年台风“山竹”影响菲律宾、越南,是CMACast,将“救命”的风云卫星数据,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当地气象部门手中。

  2017年5月,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次年1月16日,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正式授牌。这既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服务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也意味着我国在世界气象舞台上的显示度、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贡献率受到肯定。

  百年大党行来,恰风华正茂,气象强国建设,正方兴未艾。新的百年,仍将是锐意进取的时代、接续奋斗的时代、开拓创新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气象人无惧风雨,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向时代潮涌,向中国梦圆,向下一个创造伟业的百年,向每一个不负人民的百年,迈出一往无前的坚定步伐。

  (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刘钊)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局,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