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专访|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做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开展并按时完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各项任务。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

中国水利:请您介绍一下开展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刘伟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专题研究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问题,部署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明确要求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经国务院批准,2020年5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定于2020—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以期全面掌握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情况,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是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十分必要且紧迫。

实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的具体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水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在各类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总损失中占比较大,且全国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与洪水风险区域高度重叠。通过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摸清我国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认识我国水旱灾害风险水平和防御能力,可为各地更好地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实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新形势的必要途径。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通过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从风险管理的新角度深入分析致险要素、承灾要素、防险要素,评估灾害风险水平,掌握灾害演变规律和特点,更加科学精准地制定水旱灾害防御措施,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提升极端水旱灾害事件应对能力。

实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是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升“四预”能力的现实需要。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是水利部党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需要大量水利工程基础数据支撑。通过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掌握量大面广的水库、堤防、水闸、蓄滞洪区有关数据,能够进一步夯实数字孪生流域时空数据底座。根据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划分不同等级风险区域,有助于优化洪水防御方案预案和监测感知站网布局,融合水利专业数据与灾害分布特征,优化风险分析模型,支撑算据、算法、算力建设,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

实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是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以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有力的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通过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将相关成果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国家水网规划及江河流域规划中,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风险管理机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对支撑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专访|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做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2年汛期,珠江流域 (片)接连发生8次编号洪水,其中北江第2号洪水发展成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水工程防洪调度、抢险技术支撑,成功实现洪水防御“四不”目标,取得了防御珠江洪水的全面胜利。图为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 邹锦华 摄

中国水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是一项具有开拓性意义的重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请问这次普查工作是如何组织实施的?

刘伟平: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水利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系列决策部署,李国英部长亲自谋划部署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并提出明确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讲政治、顾大局,克服疫情影响、人力经费不足等困难,压实责任、有序推进,全面完成普查目标任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安排部署。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原则,水利部成立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项目组和技术专家组,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利部门成立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形成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明确项目内容组织分工、进度安排和质量要求,严格执行“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有力有序推进普查顺利实施。

二是密切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水利部积极配合国务院普查办,编制完成包含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内容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总体方案》。各级水利部门强化与同级普查办、行业部门沟通协调,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和技术力量,协调好单灾种普查任务与综合普查任务之间的关系,确保普查工作左右协调、上下协同,形成合力。强化共建共享共用,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地形数据等基础资料能通过国务院普查办协调共享的尽量共享,避免重复调查。

三是优化顶层设计,确保有序衔接。坚持系统观念,做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顶层设计。水利部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分析洪水干旱灾害规律特征,印发《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试行)》,7个流域管理机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部门分别印发流域和省级实施方案,明确部本级、流域管理机构和各地各级任务分工,落实各级责任。各级水利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注重纵向有序衔接、横向协同推进,在确保满足上级工作要求基础上,聚焦本级任务,避免求大求全。确有必要安排自选任务的,根据“需要、可行”原则做到规定任务不打折扣、自选任务量力而行。

四是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普查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完成水旱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技术文件11项,其中由国务院普查办和水利部项目组印发7项,为地方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了依据和遵循。加强技术把关和培训指导,多次组织技术培训和专题咨询研讨,加大对偏远地区技术帮扶工作力度。加强沟通协调和跟踪指导,录制培训课件,编制培训教材,部级培训研讨累计覆盖超过1万人次,为推进各地普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推进试点任务,带动全局工作。配合国务院普查办全面完成“大会战”、11个重点试点县和120个试点县调查、“一省两市”试点评估区划,指导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完成“一省一县”“一省一市”试点评估区划,验证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和工作组织等内容,进一步完善技术细节,推进完善组织实施协调机制,提升技术队伍业务能力,为全面铺开全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奠定基础。

六是严格质量把关,推进审核汇交。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基础。按照“谁调查、谁负责”原则,把“质量第一”理念贯穿普查全流程各环节,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做到质量控制责任到位;各阶段成果经行业部门审核汇集后,对标对表普查任务和数据需求清单,提交同级普查办,保证质量控制措施到位;开发成果审核软件,逐条检查、把关、质检、复核,确保成果完整性、可靠性、一致性和合理性,实现数据源头有保证、过程可追溯、结果可对比,确保质量控制效果到位。

中国水利:三年多以来,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主要取得哪些成果?

刘伟平:普查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水利部组织全国各级水利部门500余家技术单位、8万余人克服新冠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有力有序推进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各项工作。截至目前,水旱灾害风险普查主要任务已全部完成,首次掌握全国水旱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形成系列普查成果,达到普查工作既定目标。

一是高质量完成致灾调查与隐患调查任务,形成了国家级水旱灾害风险普查调查成果。全面复核各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汇交的调查数据,重点整编全国重要江河主要断面设防洪水特征值、历史洪水特征值和典型频率设计洪水特征值,编制中小流域洪水频率图。完成9.7万余座水库、7.8万余座规模以上防洪闸、31.5万km 5级以上堤防,以及98处国家蓄滞洪区的基本情况及隐患调查。配合国务院普查办完成10场次典型洪涝灾害事件回溯调查,系统挖掘分析整理水情、雨情、灾情及救灾抢险等数据和信息。完成全国2846个县级行政区、293个市级行政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旱灾害致灾调查,包括各地区供用水情况、抗旱工程和非工程防御能力等72项干旱灾害致灾指标统计资料。

二是首次全面评估全国水旱灾害风险,完成水旱灾害风险与防治区划。组建由数十名不同专业领域专家组成的核心技术团队,依托各流域管理机构技术单位,反复研讨、集中办公,不断完善技术要求,精雕细琢成果细节,取得一系列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洪水灾害方面,编制了全国6258条有保护对象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洪水淹没图、全国洪水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洪水影响人口和GDP风险区划图。干旱灾害方面,以2846个县为单元,开展基于当地水资源量的干旱灾害危险性评估,形成全国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完成全国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编制全国农业干旱灾害、因旱人饮困难和城镇干旱灾害3种不同类型干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干旱灾害综合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

三是基本建成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为满足普查数据汇集管理要求,建设完成水利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制定《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数据管理办法》,对数据库安全管理、运维管理、共享和使用管理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初步建立成果共享应用和更新维护方面数据库管理机制。编制《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方案》,明确了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任务内容、建设需求、系统设计、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相关内容。完成风险普查数据库建库工作,普查的九大类14项成果数据全部入库。完成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成果数据查询展示、数据管理、共享服务、查询下载等功能,全面支撑数据使用、下载、共享等各方面需求。参与国务院普查办数据库建设专项工作,参与编制《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总体技术方案》等多项技术文件。

专访|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做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2022年应对长江流域严重气象水文干旱过程中,相关省份应用干旱灾害普查成果修订编制预案方案,科学制定调水措施,指导旱情监测评估并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为2022年水位创历史同期最低的长江武汉江段。

中国水利:普查的成效主要体现于应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丰硕,这些成果将应用在哪些方面?

刘伟平:按照“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水利部持续推动本次普查成果在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水旱灾害防御等方面的应用。

在新一轮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工作中,应用普查成果开展主要江河防洪能力评估、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现状评估、现状防洪能力复核、流域洪水风险分布状况分析、防洪减灾问题和薄弱环节梳理等,为完善防洪目标、治理方案,优化洪水出路等提供重要支撑。在2022年应对长江流域严重气象水文干旱过程中,相关省份应用干旱灾害普查成果修订编制预案方案,科学制定调水措施,指导旱情监测评估并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保障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提供有力支撑。在智慧水利建设中,部分省份将普查成果与“水利一张图”或现有数据、系统深入融合,研发水旱灾害风险模拟分析系统,应用于2022年洪水风险研判、防洪工程调度、抗旱调水、灾害复盘等,取得良好效果。

本次普查成果不仅可以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在其他领域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有助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规划质量。

二是提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抗灾韧性。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利用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评估所处区域的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增强项目韧性,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安全。

三是促进社会化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在持续加强政府综合减灾主导作用基础上,研究推动风险普查成果在灾害保险、灾害救援和极端灾害应对等领域应用,逐步引导水旱灾害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推动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水旱灾害防御格局。

中国水利:请问下一步对于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有何打算?

刘伟平:目前,水利部正在配合国务院普查办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体系、广泛深入应用普查数据成果、提升灾害防治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下一步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加强普查成果总结宣传。深刻总结凝炼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经验和成果,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发布普查公报,利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警示教育、科学普及,向全社会宣传推介普查核心成果,增强社会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二是深化普查成果应用。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要规划和重点领域,推进水旱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应用,支撑完善流域防洪工程措施体系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建设,推动成果服务于重大战略规划、灾害防御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水旱灾害防御格局。

三是支撑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应用水旱灾害普查数据和其他行业共享数据,服务数字孪生流域数据底板建设,推进普查成果在流域洪水调度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完善数字孪生流域算据算法。

专访|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做好水旱灾害风险普查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将普查成果与现有数据、系统深入融合,研发水旱灾害风险模拟分析系统,应用于 2022年洪水风险研判、防洪工程调度、抗旱调水、灾害复盘等,取得良好效果。图为大藤峡工程安全风险与健康评估系统。

四是推进跨行业部门共享普查成果。从强化综合减灾和专业部门减灾双目标出发,推进行业间数据共享,坚持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防灾减灾这一主线,协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减灾数据要素数据库,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有序共享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防灾减灾价值。

五是完善普查技术标准。结合水旱灾害防御等工作需求,进一步修订完善本次普查制定的水旱灾害致灾和隐患调查、风险评估与区划等方面技术要求,并推动有关技术要求上升为技术标准。

本文来自中国水利杂志,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