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北京】看北京市房山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如何打造“房山样板”

六个到位

建立机构,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明确任务,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提前准备,确保资金保障到位

全面启动,确保宣传发动到位

强化协调,确保联动协作到位

科学分工,确保问题解决到位

冬日的北京寒风瑟瑟,清晨六点半,房山区多个街道不时有人员穿梭,他们或单独行动,或三五成群,一会儿拿纸笔登记,一会儿用手机拍摄取证,他们都是房山试点“大会战”的普查人员。

从分散在地震、气象、住建、交通运输等多个部门的文本记录,到“拧成一股绳”的全区风险底数,房山区作为全国灾害风险普查试点中的试点,率先启动调查工作。截至目前,房山区圆满完成48项试点任务,包括难度最大的房屋建筑承灾体调查,达到了验证普查技术规范和组织实施模式,发现问题、完善方案、锻炼队伍、积累经验等目的。

房山区房屋调查在全国只是一小步,但是房山“大会战”验证的规范、发现的问题、形成的经验、蹚出的道路却意义非凡。

“通过试点工作,我们初步摸清了房山区灾害风险的底数,实现了历史上的四个首次:一是首次采集了房山区全部382384栋房屋建筑信息,二是首次建立了1949年以来完备的历史灾害库,三是首次完成了全区2019平方公里的减灾资源能力系统性调查,四是首次形成了涵盖致灾、孕灾、承灾、减灾等全门类、全要素的数据成果。”房山区应急管理局综合减灾科工作人员王琳介绍。

房屋建筑作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载体,是本次普查的重中之重。根据普查工作整体部署,要针对我国房屋建筑质量及底数情况,开展全国范围内城镇及农村房屋承灾体调查工作。

房山区房屋建筑分布广、数量大,山区调查难度高,全区共有382384栋城镇住宅、城镇非宅、农村住宅及农村非宅四大类单栋房屋建筑。

“一开始,我们的工作规定的是517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的调查任务,由于考虑到后期还需要进行评估和区划,最终决定将范围扩大到全区38万多栋房屋。于是我们在后期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突击调查。”王琳说。

任务量的巨大使工作人员压力骤增,2020年11月正值试点“大会战”收关的关键时期,面对一系列可预见的问题,房山区应急管理局、住建委全力协调各乡镇街道、各委办局充分发动基层力量,最终确定以村为单位至少两人参加房屋普查培训并进行调查工作,为房屋普查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

一开始,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各村委会工作人员都对接下来的工作任务感到有些陌生和不解。随着普查工作人员的耐心介绍和培训,大家渐渐对接下来的工作多了一份热情和责任。培训完毕,乡镇组织安排人员前往各村,各村安排好带路人员,挨家挨户、逐栋逐房开始调查登记、问信息、看结构、查裂痕、拍摄照片。村民们听到调查人员的耐心介绍后,也开始主动配合工作人员登记。

“大家从刚开始的不配合、不理解,到现在都觉得风险普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让我对普查工作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它不仅摸清了灾害风险底数,更增强了村民的防灾意识。”负责房山区房屋建筑承灾体调查项目的技术公司总工王馨说。

由于房屋调查数量大、区域分布广,难免会遇到“没人开门”的情况,特别是北部的山区村落,大部分都处于无人居住状态。“有时一户需要反复入户三四次才能完成调查,但每个人都能认真负责地逐房登记,做到不遗不漏。”王琳说。

除了房屋建筑信息的采集外,房山区试点“大会战”战果累累,实现了“全集”调查。一方面,灾害风险底数初步摸清。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的致灾调查,房屋建筑、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等重要承灾体调查,历史灾害调查,综合减灾资源(能力)以及重点隐患调查等12个行业方向的调查工作已全部完成了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初步形成了数据成果。

另一方面,房山区直接参与或涉及本次普查试点“大会战”工作的部门包括区级应急管理、气象、水务等行业管理部门23个,全区乡镇街道25个和626个村(社区),近2600名行业、基层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多点开花”除了确保普查任务的有效完成外,更让所有参与者对防灾减灾有了切身体会,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灾害风险防范意识的种子。

面对难点问题,房山区探索明确了“四个统一”和“六个到位”的工作做法,通过统一思想、统一号令、统一标准、统一步调把握工作全局,强化“六个到位”确保工作实效。下一步,房山区将进一步加快普查成果综合运用,有力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本文来自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