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科普园地
  3. 防灾减灾救灾基础知识

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这时,你是命运的主宰

一些人认为,减轻自然灾害似乎是遥不可及的话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减轻自然灾害的主要环节,无论是灾害预测和预报,还是灾害预警和预防,抑或是灾害应急施救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都主要是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而与他们的个人生活和行动相距甚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当灾害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个人的行动是否积极合理,往往就决定了他们在灾害中能否生还;这对于那些既没有准确的灾害预报、又缺少及时的灾害预警的突发性猛烈的自然灾害事件来说,更是如此。如下灾害实例恰生动说明了这一点。

实例1:根据对我国唐山地震部分幸存者的调查,震前有很多人觉察到了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其中仅有5%的人有地震知识并判断出大震即将来临,或迅速逃离建筑物,或在地震时采取了有效的自救措施,保全了性命;而大多数人并未立即想到大震,或行动迟缓,或临震慌乱,结果失掉了这最后的保全性命的机会。

实例2:1933年日本三陆外海海啸,曾使港湾中7303艘船舶流失,破损910艘,有的海啸曾把千吨巨轮推到岸上并使其报废;而1983年日本海海啸时,前苏联远东一些港湾中停泊的船只按海啸警报和防御预案全部立即驶往外海,从而无一船舶受损。

实例3: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发生火灾,六名外国人被烧死,唯有日本人安全脱险;原因是,日本十分重视普及和提高全民的灾害知识和防灾意识,使国民掌握了应对灾害的自救和互救办法。

可见,在天灾面前个人并非无能为力,相反,在很多情况下,求生的机会就在你手中。

那么面对自然灾害,个人应该做些什么呢?可概括为如下十字方针:

1.学:学习各种有关灾害的知识,提高防减灾意识;

2.听:注意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发布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

3.备:根据灾害的发展态势,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防灾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保护灾害监测和防护设施;

4.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进行某些测试研究。

5.报:即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不必惊慌,但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抗:灾害一旦发生,要发扬大无畏精神,召唤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救和互救;

7.避:灾前作好个人和家庭躲避和抗御灾害的行动安排,选好避灾的安全场所,一旦灾害发生,及时避灾。

8.断:在救灾行动中,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次生灾害源。

9.救: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一些必备药品,以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

10.保:为减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损失,除了个人保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手段。

相信,如果全社会的每个人都能按如上“十字方针”去作,那么势必能产生一股十分强大的减灾力量。而在这股力量中,合理和有效的“个人自救”和“普通民众间的互救”行为,对于应付那些突发性的猛烈的自然灾害来说,又具有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是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环节之一。

可以说,当突发性猛烈的自然灾害袭来时,尤其是在没有准确预报和及时预警的条件下,你――作为个人就是你自己及你周围人命运的主宰!

1、当灾害袭来时,怎样求生?

1.1应战地震

地震是最猛烈、最突然和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种类,也是人们最为恐惧的自然巨变,这在现代社会尤为如此。然而遗憾的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最有效手段–地震预报,至今尚未达到十分准确、足以完全信赖的地步。因而目前为止的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在人们,特别是普通民众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猝然发生的,其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普通民众怎样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自己及其周围人在地震中减少伤亡的机会呢?

(1)有备无患

事实证明,基层单位和普通家庭平时作一些防震准备,对震时减少人员伤亡帮助极大。

基层单位的抗震救灾准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成立抗震救灾领导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具体办事人员要落实;2)组建地震抢险、医护、治安、交通、物资、通讯专业队伍,制定行动措施,进行业务培训,落实器材物资;3)普查房屋抗震性能,拆除危房,对抗震性能差的建筑要维修加固;4)加强要害部门及生命线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如通讯、水库、电厂、水厂及某些生产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工厂和储存仓库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震后次生灾害的发生;5)储备生活必需品和抗震救灾物资;6)制定详细的疏散方案,责任落实到人、确定疏散地点及路线;7)宣传地震防灾知识。

家庭防震备灾措施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自救和救灾。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4)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5)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防治电路短路;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7)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谣传。

进行防震演习

通过防震演习,一方面可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掌握防灾、避震、抢险及相互救治的知识和本领,了解并掌握减少或避免次生灾害以及有效地减少次生灾害伤亡和损失的常识和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增强人民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抗御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基层单位和家庭临震时的组织协调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地震一旦发生,不管事前有无准备,各有关人员都能熟练地采取相应的紧急对策措施,实施自救互救,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2)认识地震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这不但是地震预报的重要依据,也是普通民众躲避地震灾害的重要参照。那么地震前兆通常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包括如下几类:

1)动物异常   地震发生前,会引起地应力、地电、地磁、地温、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人类一般不能直感,但有些动物的某些感官特别灵敏,能够感受到,并作出一些异乎寻常的反应。最常见的动物异常有:老鼠、黄鼠狼等乱窜;蛇特别是冬眠的蛇、蜈蚣、蚯蚓、蜥蜴等出洞;家畜乱窜、外逃;家禽、蝙蝠、蝗虫等惊飞;动物惊叫;动物一反常态的呆滞;水中的梭鱼、鲶鱼、鲈板鱼等上浮、翻白、漂在水面上不动等。

2)植物异常  如冬草发芽,已开过花、结过果的果树重花、重果,植物突然枯萎死亡等。

3)地下水异常  包括地下水面突然上升、下降、或忽上忽下变化不定;地下水突然涌出;地下水变浑、变色、变味。

4)海况反常  潮起潮落是海洋自然的变化现象,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如果这种变化违反常规,‘而且不是气象变化原因引起的,就有可能与地震有关了。

5)气象怪异  地震在孕育过程中,可使地温升高,也可使地气、地磁、地电等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有时会影响到大气层,从而出现一系列的怪异气象现象。包括:气温突升;怪风雨,怪风雨大多发生在震前的瞬间或震前几小时至一日,来势猛烈、风沙弥漫、或伴有降雨和怪云等;怪气,据观察,怪气大都是从地裂缝中涌出,故多呈条带状,颜色有灰黑、黄、白等,常有特殊的臭味,令人呼吸不畅,有时气体烘热,冒出时兹兹有声。怪云,地震前,有时出现条带状的怪云,有的如绳状,有的呈辐射状。

6)大地异常活动

如异常地形变、地裂缝、小震突增、地光闪烁、地声隆隆等。

对于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群众总结了这样的歌谣: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咬;
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
对于地下水的异常,群众也总结得很好: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震闹;
建立观测网,异常快报告。

但必须指出,并不是说凡有异常就一定有地震发生。这是因为:

(1)造成异常的原因很多,并非都与地震有关。  一般来说,产生非震的动物异常的因素有天气变化(如鱼类上浮,蛙类迁徙)、生理变化(如动物生病、发情)、环境变化(如水体污染)、人为因素等等。产生非震的地下水异常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蒸发、气温、气压等)、水文、地质、土壤、生物等几个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灌溉、开采、注水、排水等等。产生非震的植物异常的因素,是植物生长发育中遭病虫害或气象异变,地表形变等。那么,地震前的宏观异常有何特点?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地质构造控制,呈条带状,或沿与本地地质构造界线一致的方向分布,未来震中区相对密集。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具有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如果我们既能发现异常,又能正确地识别非震干扰,同时又能结合其它相关观测资料,并加以综合分析判断,就能把握时机,作到有效自防了。

(2)有地震前兆也不一定就一定有地震发生。在实际的地震监测预报中发现,地震前兆有时具有非常复杂的属性。除了有前兆异常出现并且随后有地震发生的情况外,往往还有观测到前兆后没有发生地震的情况。那未为什么有前兆不一定有地震发生呢?这是因为地震发生之前,在围绕将要发生地震的那个地区(即震源区),是一个应力高度集中的地区。由于应力集中和加强需要有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所以如果我们的探测手段能正确地反映这个应力增强的过程,那未就等于正确地观测到了地震将要发生的前兆。然而,在应力加强和能量聚积之后、以什么形式释放能量,则有多种途径和可能。例如,能量可以以岩层突然的断裂错动形式释放,这就有地震发生;也可以通过沿软弱的结构面和断裂面的蠕动,或通过小幅度、大面积的地形变而释放,这就无地震发生。这些不同的情况是由当地的地质条件所决定的。对此,我国已故的卓越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早在1970年就深刻地提出,即使是到了地震预报过关了的那一天,地震预报也不可能是百发百中的。

(3)还有12秒钟

在大地震发生前的瞬间,往往有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先于强振动十几秒钟出现于地表,作为大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这些临震异常现象为人们避震提供了一次宝贵的自救机会。

地声78%出现在震前10分钟内,到临震十余秒时声响最大。据以往震区群众反映,临震时先听到“呼呼”风吼声,接着是“轰轰”声,再就是“咯哆”的闷雷声,之后地面开始振动。地光是地壳内喷溢出的气体,强化了低空静电场所致。其形状有带状、片状、球状、柱状,颜色以兰、白、红、黄居多。地面微动可能是临震前震源区断层预滑造成应力波所致。

历次大震的幸存者中,很多人就是观察到这些临震异常现象,判断有大震来临,迅速采取措施避险,而躲过了灾难。如海城地震前,31次快车于19点36分运行到极震区唐王山车站前,火车司机突然发现,在车头前方从地面至天空出现大面积兰白色闪光。这位司机懂得地震知识,意识到这是地光,判断地震即将到来,他果断、沉着地缓慢减速,在减速过程中,19点36分07秒地震发生了。由于速度很低,未出现事故,列车安全停了下来。根据对唐山地震部分幸存者的调查,震前有很多人觉察到了地声、地光和地面微动,其中有5%的人判断出地震即将来临,迅速逃离建筑物保全了性命;而大多数人并未立即想到地震,行动迟缓,失掉了这最后的逃生机会。

上实例告诉我们:一定要吸取这血的教训,普及有关12秒钟自救机会的知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伤亡。

(4)发生地震时怎么办?

地震一旦发生,怎样作才能达到自救与互救的目的呢?

①保持镇静,行动果断

地震发生时,首先要迅速判断一下是近震还是远震。如果只是感到左右摇摆或轻轻振动,说明地震震中较远或刚刚开始,一般有十几秒钟的“预警时间”,这时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采取逃出户外和就地避震等果断措施。

如果你感到上下颠,左右摇,而且很厉害,说明震中很近。这时,倘若你住的房子属于危房,庭院比较开阔,如农村的平房,当然要毫不犹豫地立即冲出屋外;如果庭院狭小,房外有危墙,或是楼房林立,房屋的建筑符合抗震要求,还是就地避震为好。经验说明,单元楼房内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厕所、小厅,以及桌子下面,立橱一侧都是较安全的地方。经验告诉我们,惊慌失措地乱跑、盲目地跳窗、跳楼是地震灾害中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

② 地震发生时,要审时度势。正确决定“逃”还是“避”

地震发生时,“逃”好还是“避”好,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如果居于平房,且不牢固,而屋外空地开阔,一旦发生地震,当然毫不犹豫地冲出屋外。但经验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就近躲避为好,尤其对居住楼房的更应如此。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唐山棉纺厂的一个车间约30名工人,除一名企图逃离厂房而被砸死外,其它人都躲避在织布机下面而幸免于难。

一位在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中安然脱险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一种“伏而待定”防护法,他说:“在屋内感到地震时,要迅速贴炕沿趴下,脸朝下,头近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交叉,两手分握两臂,鼻梁上方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即使房顶坍塌,由于土炕的支撑,炕角也会留一空隙,使人免受伤亡。日本的《地震手册》避震经验十条中,第1条就明确的写着“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

现代建筑的楼房,在地震时完全坍塌的毕竟是少数,因此选择那些不易倒塌的地方躲避也不失为避免地震伤亡的好办法。躲避之处如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承重墙的墙角,坚固家俱的一侧,要尽量放低姿势,头上最好覆以棉被、衣服之类软物,以避免砸伤。在唐山地震时,唐山棉纺厂的一个车间约30名工人,除1名企图逃离厂房而被砸死外,其它人都躲避在布机下面而幸免于难。

一般主震与余震之间有一间隙,要充分利用这一间隙迅速逃到户外,因余震更易使已震坏的房屋坍塌。但必须注意要有秩序地撤离,不要因拥挤而挤伤踩伤,尤其在门口更应注意。

③ 震时自救

首先,要充分利用主震前10秒和主震后的空隙快速行动。地震过程一般是:先上下颠,后左右晃,再房倒屋塌。从上下颠开始到房倒屋塌一般有十几秒的时间,要充分利用这十几秒采取果断、快速的避震措施。在室内的人,当地震发生时,最好迅速切断电源及煤气管道,并因地制宜就地避震(如前述)。在室外的人,要向开阔的空地跑,不要靠近高楼、大烟囱、高门脸、女儿墙等建筑物,避免被掉下的砖、石、玻璃砸伤;要远离高压线及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存储的地域;更不要到狭窄的巷道和房子中去躲避;即使要去救人,也要待十几秒至1分钟大地抖动结束后再去,以免遭受无谓的牺牲。在体育场观看比赛的人,一旦发生地震,千万不要惊慌失措,乱挤乱撞,要有秩序地迅速向场地中央空阔处撤退。万一摔倒,为了不致被踩伤亡和挤压窒息,一定要挺直身板,双手放在胸前。

地震发生时如正在汽车上,要迅速将汽车停靠在地基结实、平坦、周围没有坍塌物威胁的地方。然后要尽快离开汽车,以免遭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的危害。正在行驶的火车,当地震发生时,要立即减速、刹车。乘客则要抓牢固定的座席、拉手,用手或衣物保护好可能被碰撞的头面部。在井下工作的人,一旦感到地震,要避开洞口、井口、井巷交叉口等容易坍塌、冒顶的地方,进入宽阔、安全、通风良好、不易水淹的巷道,要迅速向上、向外转移。地震发生时,要迅速切断电源、关闭煤气阀门、熄灭明火,以防止次生灾害。

为此,日本人还总结了个人避震经验十条如下:1)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2)赶紧熄火;3)不要仓惶逃出室外;4)发生火灾立即扑灭;5)要徒步避难,尽量少携带东西;6)严禁在狭窄的地面、墙根、悬崖、河边停留;7)注意山崩和地裂;8)在海边要注意海啸,在低洼地要注意水淹;9)不要害怕余震,不要听信谣言;10)保持秩序,注意卫生。

其次,要勇于求生  倘若不幸被压埋在震塌的废墟下,一定要树立坚强的信心,勇于求生。首先注意在口鼻外留有足够的空间,并用毛巾、衣物掩住口鼻,避免窒息和被灰土呛死。然后设法将手脚挣脱,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尽量扩大身体周围的空间。当身体能活动时,要正确判断安全方向,逐渐移出险地。如果覆压物大多、太重,则要稳定情绪,保持体力,用敲击等各种信号呼救。

④ 抢救生命

大地震后,许多人被挤压在倒塌的房子中,许多人被掩埋在废墟下,抢救生命是最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灾民自救互救在抗震救灾中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无论有无救援力量到达,灾民自救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据部分资料统计,灾民自救互救率可达40-80%。又据1933年山东菏泽地震后统计,震后20分钟内可以救出37.55%的遇害人员,救活率达98.3%以上;1小时内可救出85.8%的人员,救活率只有63.7%;若2小时内还不能得救,救活率就很小了。因此人员的抢救越快越好。救人要先易后难,即先救出容易救的人,壮大救援队伍,再去救不易救的人。救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盲目图快而增加不应有的伤亡。

首先要判断被埋人员的位置,特别是头部方位,再行开挖施救。为此,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即“问、听、看、探、喊”五字箴言:问:就是询问震时在一起的亲友、同志和当地熟人,指出伤员的可能位置,了解当地的街道情况,建筑物分布情况;听:就是贴耳侦听伤员的呼救声和呻吟声,一边敲打一边听,一边用手电照一边听;看:就是仔细观察有没有露在外边的肢体血迹,衣服或其他迹象,特别注意门道、屋角、房前、床下等处;探:就是在废墟空隙,或者排除障碍钻进去的地方寻找伤员。这时要注意有无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以便寻找已经精疲力尽的遇难者;喊:就是让当地熟人和伤员亲属呼喊遇难者姓名,细听有无应答之声。有条件的时候,还可用训练有素的警犬、军犬寻找;另外也可用红外线、超声波等先进技术定位测量。

被埋压人员的位置找到之后,要尽快将其解救出来。首先使遇害者头部暴露,只要能够呼吸就可延续生命,然后迅速清除口鼻内灰土,进而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在自救互救中,应使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就便器材。在灾区的医护人员、民兵卫生骨干人员脱险后,能在当地自救互救工作中起重要的核心和骨干作用。应立即在马路口、废墟旁建起临时包扎点、医疗点,指导灾民自救互救,抢救出来的伤员应尽快包扎,并设法寻找药物,水和适当食物给以急救,然后转移和治疗。轻灾区的灾民应有组织地立即赶赴重灾区实行互救。

1.2 应对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从积雨云下垂的漏斗状云及其所伴随的强烈旋风,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为了减少龙卷风的危害,人们除了要注意当地气象台的天气预报、警报外,还应具备一些必要的防范知识。

首先要能识别龙卷风。龙卷风的主要特点是云底出现乌黑的滚轴状云,当云底见到有漏斗云伸下来时,龙卷风就出现了。龙卷风开始的移动速度并不大,人们还来得及躲避。

万一龙卷风袭来时怎么办呢?

龙卷风正面袭来时,有一种沉闷的呼哨声,由远而近。如果听到这种声音,应马上采取紧急防御措施。对于龙卷风袭击时如何防御的问题,多年来还没看很好解决。过去人们对付龙卷风的办法就是打开窗子,使房屋内外气压差相等,以此减少房屋倒塌的危险。最近的研究认为打开窗子,虽然可以解决气压不等问题,但却给迎风墙增加了压力,因此同样会使房屋倒塌。研究还指出,龙卷风造成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是风速过大,由于气压差的原因只占很少的比例,而且一般的房屋都有较好的通风通气能力,当建筑物附近的大气压突然下降时,这些房屋都能很快适应。因此有人提出,当龙卷风袭来时,应当作到以下几点:

①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外围墙壁,最好是到地下混凝土掩蔽所,或最低一层地下室,并保护好自己的头部;

②立刻离开危险房或活动房。如果附近无屏障,则应平伏于低地面,但要注意防御水淹的可能。

③寻找最安全的位置。据调查表明最安全的位置是与龙卷风来向相反的方向,科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小房屋和密室比大房间安全;

④在公共场所,应向指定地点疏散。最好的掩蔽场所是低洼的地方;

⑤如果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这是最危险的,应立即把汽车停在低地。千万不要开车躲避龙卷风。据调查表明,许多人都死在行驶的汽车内。这是因为汽车遇到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⑥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要远离大树,以免被砸、压。

1.3 重视气象预报,避开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等),包括温带气旋均是海上交通和捕捞生产的大敌。在没有气象保障的情况下,航海是一种冒风险的活动,不少商船、渔船、甚至舰艇因遇上海洋气旋而葬身海底,海难事例不胜枚举。那么出海船只如何才能避开热带或温带气旋呢?

由于现代气象及海洋监测系统能够及时监测到热带及温带气旋的发生发展及移动情况;有的国家还开展了远洋航行的气象导航业务。因此,只要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注意收听邻近气象台的海洋气象广播,并保持与海岸指挥台的联系,就可及时避开热带及温带气旋的袭击。避开的办法大致有“停、绕、穿”三种:

停,即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即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大风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即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穿过。

如果万一驶入热带气旋范围时,要沉着冷静,主动搏斗,弄清船只处在气旋中的位置,如果船处在危险半圆内,应采取风向对右舷船首的航向行驶;若船在可航半圆内时,应采取风向对右舷船尾的航向行驶。总之,要顶风或乘风破浪,脱离险境,切忌抛锚关机停车,否则有翻船的危险。

1.4 怎样预防雷击?

在地球的大气层中,每一瞬间都有雷暴发生。据统计,全球每秒有近百次雷电奔驰落地。雷暴有巨大的破坏力,往往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它的活动规律和造成危害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就可避免灾害。包括:

①凡属高大建筑物、烟囱、电杆、旗杆、铁塔等都要装设避雷装置。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防雷击;

②经常加强对避雷装置检修,消除隐患;

③在雷雨到来之前,关好门窗,避免因室内湿度过大而引起导电效应;

④雷雨时,躲在室内或汽车内关好门;

⑤雷雨时,在室外不要站在高大建筑物、电杆、大树下及空旷地带躲雨;不要把锄头、铁锹等带金属器物扛在身上,更不能奔跑;不要在水面停留,如正在划船,要上岸;在室内,要尽量远离电线、广播线,电话线、水管等容易引雷物体;打雷时,最好不要用电话;

⑥遇到雷雨天气时在山区和农村要将家用电器关闭,拔掉电源与大线插头,室外天线最好加装避雷器。

1.5 当沙尘暴袭来时

由于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为沙尘暴。沙尘暴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1993年5月5日,发生在河西地区的沙尘暴,仅在甘肃省的武威、古浪和景泰三县市就造成49人死亡、14人失踪、153人重伤。普通民众如何能在沙尘暴中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呢?

当沙尘暴袭来时,不要乱跑,要尽快躲到安全的地方去,如牢固的室内。在野外,要尽快就近蹲靠在背风沙的短墙处,或趴在相对高坡的背风处,或抓住牢固的物体,并用衣服蒙住头,以减少沙尘吸入肺部,也可避免被吹起的砾石砸伤头部。一般强沙尘暴区经过当地的时间较短,等能见度好转后即可走动,也就不会迷失方向了。要避免沿河边走动,以免被风刮倒落水。

1.6 面对洪水入侵……

古时,人们常把洪水与猛兽相提并论;即使是在现代,洪水对人类的危害亦非常突出。我国1949年以来的灾害统计资料表明,洪水灾害是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中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种类;同时也经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如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夺走了1.3万人的生命;时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抗御洪水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但1991年和1998年发生在长江等流域的两次特大洪水灾害,分别造成了1000多人和3000多人死亡。

人类要想避免遭受洪水灾害袭击,最好的方法是在洪水发生之前,作好充分的备灾准备,以实现永久性避洪的目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永久避洪最可靠的办法是把房屋建在高地。在山区选择既没有洪水危害也没有塌岸、滑坡危险的安全可靠区。在平原可以就地把宅基地垫高到最高洪水面以上。宅基地面积小的叫房台、面积大的叫村台,统称安全台、避水台。另一种是建高层楼,一楼进水上二楼,二楼进水上三楼。还有一种办法是筑一道堤顶高出洪水水面的堤,保护住宅区,闭合的堤防形成保护圈的叫做围村堰。

但是,万一洪水入侵已成既定事实,又如何采取临时性避洪措施以达到在洪水中求生的目的呢?

遇到洪水入侵时,请记住“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这一名言;因为再大的洪水,水面的高程也有一定限度,只要尽快撤到高程较高的地方,就能达到安全避洪的目的。但是,切勿只顾顺水跑,最好能事先涉及好撤退路线,事先明确某一个地区一旦有洪水,应往何处撤离等;撤离时,最好要有组织有指挥地进行。另一种办法是设置救生船,没有船的情况下,也可以把木质家俱用绳子捆在一起构成简易救生筏。也可以临时爬上大树避洪。总之,办法多样,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同时,普通百姓还要注意了解洪水预报、警报信息,因为一般洪水不象地震那样来得十分突然,因此,只要及时了解洪水情况,就能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及时避洪。

1.7 海啸来拉!请离开港湾

谈到港湾,人们通常会与躲避风浪联系在一起;但面对海啸浪袭击,情况却恰与此相反,即,停泊在港湾中的船舶回避海啸的最好办法是驶向深水处漂泊。这是因为,在大洋中移行的海啸波虽然携带有巨大的能量,但它的波长少则几十公里,多则数百公里,而波幅较小,一般为只1-2米,不会对船只造成危害;只有当海啸巨波移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长才会变小,波幅才会随之增大,有时甚至骤增到数十米高,这时停泊在港湾的船只会被这种巨波掀翻、推倒或顶托到陆地,造成船只的损伤。

1.8 滑坡正在发生……

当遇到滑坡正在发生时,为了自救或救助他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①当处在滑坡体上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动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均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如1983年3月7日发生于甘肃省东乡县的著名的高速黄土滑坡一西勒山滑坡中的幸存者,就是在滑坡发生时,紧抱滑体上的一棵大树而得生的。

②当处于尚未滑动的滑坡危险区,一旦发现可疑的滑坡活动时,应立即报告邻近的村、乡、县等有关政府或单位。各县、市、地区及省政府,均没有“矿管办”。该机构应责无旁贷地担当此项责任。并立即组织有关政府、单位、部队、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抢险救灾活动。

1.9 泥石流来啦!

当泥石流发生时,必须遵循泥石流的规律采取应急措施。泥石流与滑坡、崩塌不同之点就是流动。泥石流不仅能够流动,而且它的搬运能力、浮托能力还非常强大、远非流水所能比拟。因此,可以说,泥石流类似洪水,又胜于洪水。据此特点,当泥石流发生时,我们必须采取下列紧急措施:

①当处于泥石流发生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

②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或已逃离泥石流发生区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以便有关部门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避险、抢险和救灾活动,包括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密切注视该泥石流对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发电厂、通讯设施、电台、渠道等)产生的可能影响,并施以必要的紧急防护措施,以免次生灾害甚至衍生灾害的发生,如火灾、洪水、交通中断、爆炸、房屋倒塌等。

1.10 当被林火包围时

人员,包括参加救火的人员,当被林火包围时,千万不要慌张,只要镇静,就能安全脱险,脱险的办法是:

① 在附近,先点火烧除一块空地,作为安全避火区;

② 若来不及点火,要立即选择近处土坑、河滩或河沟,把衣服用水浸湿,蒙在头上,卧倒;

③ 用衣服把头包好,选择杂草矮小或好走的地方,一口气迎着火猛冲出去,也可以安全脱险。

那么,扑救森林火灾人员如何避免烧死烧伤呢?

扑救森林火灾是一项紧急性任务。森林火场中可燃物有时能产生200℃以上的地面温度和1000C空气温度,而人体在高于120℃的环境中就会丧失功能,因此救火人员也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实践表明:高温、浓烟、身体过分消耗是造成扑火队员伤亡的三大主因。故参加扑火人员一定要注意:

①上火场要配戴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头盔、服装、手套、靴子、安全罩、眼镜、滤毒面罩,以避免高温、烟熏造成晕迷、窒息后被火烧死。

②服从有扑林火经验的人员指挥,注意观察周围火环境和林火发展特点。

A扑火时不要在火区线内活动,要沿着火场的外围边线前进;

B打草原火时,不能乱打硬拼;预防风向风速突然变化、火舌燎伤;打上山火时不要顺着火头爬山扑打,防止波火包围;打地下火时,注意不要掉进腐质层中,被火烧伤;打林内火时,注意不要被倒树砸伤;打大火时,要选择火势弱的地方为突破口,不要在火势强的地方强攻;对于一时攻不上去的火,要回避火头,待机歼灭;

C风大、火强撤退时,要沿已灭火线返回,避开顺风火,防止被火吞没。休息时,宿营地周围要打好安全防火线,以防被火包围。

1.11 预防和减轻次生灾害

突发性的猛烈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强台风等等,常常可以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无数实例表明,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时比原生灾害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损失还要严重。在众多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中,次生火灾是最常见一种;这在人口日趋集中、城市化日益强化、人们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各类生命线工程的正常运行的今天尤应引起重视。如1923年著名的日本关东大地震(Ms=8.2),共引起大小火场178处;本次地震共造成14万人死亡和失踪,死亡人数中,因房屋倒塌压死者仅占10%,而约有90%是被烧死、窒息而死、或为避火而在河里或池塘里淹死、还有几万人由于四面大火而无路可走拥挤在广场上被踩死等等。

预防次生火灾的应急办法是在灾害来临或正在发生时,尽可能及时地对火源、易爆炸物、可燃物等作妥善处理。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掌握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复杂性,事实上,要完全杜绝自然灾害造成的次生火灾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在积极预防火灾的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一点消防的基本知识,万一出现火情,能够沉着冷静,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以避免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或使灾害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报火警

次生火灾一旦发生,应该作的第一件事是报火警。因为,在现代社会,消防部门对自然灾害一般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多数情况下,即使受到了自然灾害的严重干扰,但其基本功能在较短时间内,也可恢复,并可积极投入到消防减灾工作中。

报警越早,火灾损失越小。打电话报警时,首先要记住火警的电话号码是“119”。接通电话后,要向消防队讲清着火的地点和单位,并尽可能讲清是什么东西着火、火势大小以及着火的范围。在电话里还要注意听清楚对方提出的问题,并要正确回答。随后,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告诉对方,以便联系。打完电话后,还要立即派人到交叉路口等候消防车的到来,以利于消防队员迅速赶到现场。与此同时,要迅速组织人员疏通灭火通道,清除碍物,使救火车到达火场后立即进入最佳位置进行扑救。如果着火地点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情况,要及时报告消防队,使他们能及时改变战术,以取得最佳效果。

在没有电话或没有消防队的地方,如农村和边远地区,可采用打锣、吹哨、喊话等方法向四周报警,动员乡邻一齐来救火。

(2)扑救初起火源

初起之火最易扑灭,即使火势较猛,也要集中全力进行扑救。这样,有时虽然不能完全扑灭,也能控制火势蔓延。扑灭初起之火,应当分秒必争,在报警的同时,要争取时间采用各种方法灭火,万不可坐等消防队的到来而失去机会。也不要见火慌张,采取错误的办法,反而使小火变成大灾。

(3)被火包围后如何逃生和自救

当大火扑来时,想方设法逃离险境仍是上策。但首先需要镇静,要明确自己所在的位置,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火情,要回忆过道、门窗的位置、走向;不要盲目乱跑。在逃离时,往往需要冲过着火地带。这时,如果火势尚不大猛,可以穿上浸湿的不易燃烧的衣服或裹上浸湿的毯子,穿过火区时一定要迅速果断,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吸气,以免被浓烟熏呛窒息。

(4)楼房居民特别是高层建筑居民,如何在火灾中自救

楼房发生火灾时,住在楼上的人们生命安全常常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火灾发生在高层建筑或楼的底层,疏散会更加困难。对此,只有沉着、冷静,采取科学的自救措施,才能化险为夷,否则就会造成不应有的伤亡。

逃离火场  高层建筑由于它的特殊结构,一旦发生火灾,与普通建筑物相比,危险性也就更大一些,如处置不当,往往会发生生命危险。所以,当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逃离火场是最好不过的了。但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首先,要迅速辩明是自己房间的上下左右哪个方位起火,然后再决定逃生路线,以免误人“火口”。如果发现门窗、通道、楼梯已被烟火封住,但还有可能冲出去的时候,可向头部和身上淋些水,或用湿毛巾、被单将头蒙住,用湿毛毯、棉被将身体裹好,冲出险区。如浓烟太大,人已不能直立行走,则可贴地面或墙根爬行,穿过险区。当楼梯己被烧塌,邻近通道被堵死时,可通过阳台或窗户进入另外的房间,从那里再迅速逃向室内专用消防电梯或室外消防楼梯。如果房门已被烈火封住,千万不要轻易开门,以免引火入室,要向门上多泼些水,以延长蔓延时间,同时从窗户伸出一件衣服或大声呼叫,以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楼的窗外有雨水管、流水管或避雷针线,可以利用这些攀援而下;也可用结实的绳索,(如一时找不到可将被罩、床单、窗帘撕成条,拧成绳接好)一头拴在窗框或床架上,然后缓缓而下。若距地面太高,可下到无危险楼层时,用脚将所经过的一窗户玻璃踢碎,进入后再从那里下楼。如所住房间距楼顶较近,亦可直奔楼顶平台或阳台,耐心等待救援人员到来,但无论遇到哪种情况,如果楼层太高,无论如何都不要直接下跳,因为那样只有死而无一生。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于楼层较低的居民来说,也可尝试跳楼。但跳楼时,应先往地上扔些被子等软物,然后穿上棉衣裤,以起缓冲作用。另外,跳楼的方法也要注意,先用手拉住窗台底部,身体垂直,自然落下,这样离地高度可以减少“一人一手”,而且常常是双脚先着地要安全得多。

在失火的楼内不可用普通电梯,因为起火后普通电梯往往是浓烟的通道,运行中电梯也有发生故障突然停住的可能。另外,在逃生时,带孩子的要把孩子抱起,不可牵着孩子的手跑,穿高跟鞋的女同志应将鞋脱掉。

就地自救  当大火封路,人们实在无法逃离险境时,只要保持冷静,采取正确方法,也是有生路的。   1983年4月17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大火波及5条街道,死伤几十人,其中一户居民住在6层楼上,当他们发觉大火扑来时,已无法冲出火海。于是,他们马上把阳台上的可燃物全部搬到屋里,同时往阳台上泼水。接着,他们紧闭门窗,拿出被褥、毯子、棉衣棉裤等用水浸湿后蒙住门窗,再往地上、床上、桌子等所有可燃物上泼水。他们不停地巡视每个窗口,不间断地往上面泼水。这时,整幢大楼烈火熊熊,可大火始终没有烧进这户人家。夜半时分,火势渐小,他们开门打亮手电筒向外发出求救信号,不久,消防队员上楼把他们救了出来。

(5)身上着了火怎么办

身上一旦着了火,不要奔跑,也不能用手扑打。这是因为,人身上着火,一般是衣服着火,奔跑等于加速了空气流通,火得到更多的氧气,会越烧越烈。另外,身上着火的人狂奔乱跑,势必把火种带到别处,有的可能引起新的火点。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身上着火,一般是先着衣服、帽子,这时最重要的是先设法把衣帽脱去,如果一时来不及,可把衣服猛撕扔掉。脱去衣帽,身上的火也就灭了。如果衣服在身上烧,不仅会使人烧伤,而且会给以后的抢救治疗带来困难。特别是化纤服装,受高温熔融后会与皮肉粘连,而且还有毒性,会使伤口更加恶化。

身上着火,如果来不及脱衣服,可以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苗压灭。倘若有其他人在场,可以用湿麻袋、毯子等把身上着火的人包起来,就能使火熄灭。或者向着火人身上浇水,帮助他将烧着的衣服撕下来。但是,切不要用灭火器直接向着火人身上喷,回为灭火器内的药剂会使伤口感染。

如果身上火势较大,来不及脱衣,旁边又无人帮助灭火的话。则可尽快跳入附近的池塘、水池、小河中。虽然这样做对以后的烧伤治疗不利,但是这样做至少可以减轻烧伤程度和面积。当然,如果人体已被烧伤,且烧伤面积很大,则不宜跳水,以防感染。

(6)灭火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① 泡沫灭火器

主要用于扑救可燃液体和一般固体火灾,尤其对油类初期火灾效果较洼。但不能用来扑救忌水的化工产品,如金属钠、镁铝粉、电石等。在使用泡沫灭火器前,要注意筒身不宜过度倾斜,以免两种药液混合,在使用时颠倒筒身,使两种药液混合而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泡沫由喷嘴喷出。

② 干粉灭火器

适用于扑救可燃液体火灾、带电设备火灾,特别是扑救可燃气体火灾,是其它灭火器难以比拟的。它也能扑救仪器火灾,但扑救后会留下粉末,故对精密仪器火灾是不适合的。使用时先取下喷枪,开开粉管,再抬起进气压杆,使二氧化碳进入贮罐,接着用水持枪。枪口对准火焰根部,扣动开关将干粉喷出,由近至远将火扑灭。

③ 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剂对绝大多数物质没有破坏作用,不留痕迹,没有毒害,适用于各种易燃液体和那些受到水、泡沫、干粉等灭火剂沾污易损坏的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火灾。由于二氧化碳不导电,故还能扑救电压在600伏以下的各种带电设备的火灾。使用时先将灭火器的铅封去掉,手提提把,翘起喷筒,再将手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开启,高压气体即自行喷出。

④ 1211灭火器

适用于扑救油类、带电设备及精密机械、仪表、文物、图书馆档案等贵重物品的火灾。使用时拔出保险销,压下手把,灭火剂即从喷嘴喷出。将喷嘴对准火焰的底部效果更佳。

2 应急救护

2.1 黄金24小时

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很多人死于自然灾害事件,且在这些亡灵中,又有很多人并非死于自然灾害的直接打击,而是因为遇难者不能或得不到及时救助和护理而撒手人寰的。据统计,灾害事件中免遭恶运者的90%都是在最初24小时内得救的,故这24小时又有“黄金24小时”之称。由于外来救援人员一般要在24小时后才能赶到现场,因此,在这24小时内,遇难者自发的应急救护,包括自我救护和互救等,对于减少人员伤亡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1989年9月16日,强烈飓风袭击加勒比海东部地区,财产损失达3.65亿元,但却只有14人丧生。经专家调查后发现,他们除灾前有所准备外,平时极为重视灾害降临时的快速自救训练,这是该次灾害死亡人数很少的主要原因。

2.2 呼救“120”

“120”是全国统一的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凡遇到重大灾害事件、意外伤害事故、严重创伤、急性中毒、突发急症时,在对伤员或病人实施必须的现场救护的同时,应立即派人呼救“120”,寻求急救中心的援助。呼救方法如下:

① 遇到重大灾害事件时,应向“120”急救中心详细报告:

A)灾害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性质。

B)伤情、伤亡人数。

C)急需哪方面的救援。

D)呼救人的姓名、单位、所用呼救电话号码。

② 遇到突发急症时,应向“120”急救中心详细报告:

A)病人发病的具体时间、详细地址。

B)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及主要病情。

C)呼救人的姓名、单位、所用呼救电话号码。

D)明确急救车应到达的时间及接车地点。

2.3 应急自救与互救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一旦遇到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有时救援人员,特别是医务人员根本不可能到达灾区),若能做到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利用自己平时学到的一些医学及紧急救护常识,就地取材,采取紧急有效的救护措施,则往往可以使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转危为安。

那么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呢?

① 伤情检测

自检伤情  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救援人员一般要在24小时后才能赶到受灾现场,因此,神志清醒的伤员应自我检测伤情。

一要看一看自己身体各部位有无出血、伤口和畸形。二要感觉一下有无头痛、头晕;视力、听力是否正常;再活动一下肢体,感觉是否正常,有无疼痛;胸部有无疼痛、憋气;有无腹痛、腹胀;颈部、背部、腰部有无疼痛等。

若有大量失血、全身极度疲乏、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脉快心悸、全身湿冷,则往往是伤情危重的表现,应尽快寻找他人特别是医护人员救助。

互检伤情  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受灾人员不仅应自检伤情,还要进行伤情互检,对伤情危重者及时采取正确抢救及转运措施,以免因疏漏重要症状而延误时机,使伤情加剧甚至死亡。由于受灾现场条件限制,情况紧急,又大部不是专业人员,因此,应主要观察和检查以下体征与症状。1)神志状态 主要看意识是否清楚,有无烦燥不安,对外加刺激反应如何等。若意识清楚,回答问题准确,说明颅脑无严重损伤;若烦燥不安,提示脑缺氧或精神异常;若神志模糊或出现昏睡、昏迷,甚至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说明伤势严重。2)呼吸状态 正常人呼吸次数为16一20次/分,呼吸时胸廓有明显起伏。若呼吸急促、费力,且伴有喘鸣音,则提示缺氧严重;若看不到胸腹起伏,听不到呼吸音,用脸面贴近伤员口、鼻处也感觉不到有气息进出,则说明呼吸停止。3)脉博状态 正常人脉搏跳动在60一80次/分,锻炼有素的人脉搏可在40一50次/分,触摸时感觉有力。缺氧、失血、疼痛、心衰、休克时,心跳加快、变弱。脉搏大于120次/分时,说明病情严重;挠动脉触摸不清时,提示高压低于80毫米汞柱;颈动脉摸不到时,说明心跳停止。脉搏越快,血压越低,病情越重。4)出血状态 人若迅速流掉全身血液量的1/4以上,即可发生严重休克;若快速流掉全身血液量的1/3(成人约1.8公斤,相当于一大瓶血),便有生命危险;若流掉全身血液量的一半,便会死亡。若流出的血是殷红色,且汩汩涌出,则是动脉出血;若血色暗红,且缓缓渗出,则为静脉出血。一般来说,动脉出血要比静脉出血危险得多;流失等量的血液,流得快要比流得慢危险得多。5)体温状态 正常人的体温是腋下温度36一37℃,而且保持相对稳定,一天当中体温波动约为0.5℃左右。若伤员手脚发凉,冷汗淋漓,则说明血液循环急剧恶化,身体各部缺氧,是病情危重的表现。6)瞳孔状态 正常人的双侧瞳孔(即眼珠中央的漆黑部分)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若双侧瞳孔不等大,常提示有颅脑损伤;一侧瞳孔散大时,常有颅内血肿等发生;双侧瞳孔过小(如针尖大小)时,则常提示有严重的中毒或缺氧;若双侧瞳孔放大到边,又无对光反射,且眼球固定,往往是频死或死亡的征象。

② 重症救护

淬倒的急救处理   立即检查淬倒者的神志状态、呼吸状态、脉搏状态和出血状态,其中有一项出现问题都会有生命危险。在施行现场急救的同时,要与医务人员或急救中心取得联系。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首先要让其躺卧舒适,保持安静。病情或伤患不明时,一般应让患者仰卧,并帮其宽衣解带,以利呼吸。同时,要安慰患者不要害怕,应尽量保持镇静。对于神志不清的患者,切不可大声呼唤,或随意搬动。为防止出现呼吸障碍,一般应让患者侧卧,并保持呼吸道畅通,注意不要让呕吐物堵塞咽喉。若患者仰面摔倒,可轻轻在患者肩下垫一件松软的衣物,使其颈部稍稍抬起,头部微微后仰。若患者扑跌在地上,要轻轻把患者左侧翻到上面,使其后背抵靠在与肩高相当的东西上,让头部后仰,下颚前突,使咽喉张开。
神志不清的急救处理 神志不清可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失去知觉几秒钟到几分钟者,称为短暂神志不清;能回答一般简短问话,但对复杂一点的问题答不上来者,称为神志模糊;有人问话时能睁开眼晴、随即又昏昏沉沉入睡者,称为嗜睡;只有当给予一定刺激时才能醒一醒,接着又失去知觉者,称为昏迷;对什么刺激都没有反应者,称为深度昏迷。

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的神志不清,有条件的话,都应立即向医务人员、附近医院或“120”急救中心求救,同时要首先检查患者的呼吸状态和脉搏状态。若呼吸尚有,除颈部受伤者外,要慢慢地先使患者左腿膝盖向上弯曲,再轻轻将患者身体翻成侧卧,使右侧朝下,头部后仰,脸朝侧面,以便使呕吐物自然流出,防止因呕吐物堵塞气道而窒息。通常,神志不清者可能伴有呕吐或引发呕吐,此时应注意检查并取出其口中的假牙,并将呕吐物盛于容器中,以备医生化验用。若患者口腔内存有呕吐物、积血或其他粘稠物,应使用纱布或干净手帕缠住手指,设法将其抠出。

若患者呼吸停止,血液缺氧,细胞活动减缓,2一4分钟内,皮肤、粘膜即可变成暗紫色,即出现紫绀。5一10分钟,心跳停止。呼吸一停止,应立刻施行人工呼吸,并密切观察脉搏状态,检查瞳孔有无缩小,注意患者脸、手足肤色及体温变化。一旦心脏停止跳动,除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外,同时还必须立即实施心脏按摩,或叫胸外心脏按压。

休克的急救处理 休克是由于血液循环急剧恶化,造成身体各部组织缺氧的结果。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休克。因此,在没有搞清病情之前,无论是外伤还是急病,都不宜移动患者,应就地施行急救,同时立即派人与医务人员、医院或“120”急救中心联系。

若患者身上没有明显外伤和外出血,应将患者双脚垫高。如果患者头部有外伤,呼吸有困难时,只要其颈、背部无伤,应该用枕头、被子或棉衣等把患者的颈、肩部垫高。如果患者口中出血,应一边止血,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及时清除口腔内的污物。如果患者精神烦躁不安,要设法安慰患者,尽快使其镇静下来,同时不要忘记为患者盖好被子保暖,并设法不要让患者看见自己的伤口、呕吐物,以免影响其精神状态。

③ 外伤处理

止血  在各类灾害事件中,紧急抢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止血。对轻度出血的处理办法最简单,直接用手指压紧出血口上方的动脉(即阻断血液的来路),或者用消毒纱布、干净手帕等直接压在伤口上,从上方施力压紧,不让血液流出(即堵住血液的出口)。若纱布或手帕上渗出血,则可再压一块,直到出血停止。若上述两法并用,效果更佳。例如,头顶部出血时,除用纱布直接压迫伤口外,还可用手指压迫耳前颧骨尾处的动脉。依此类推,上颚或口唇出血时,用手指压同侧下颚骨中部的搏动点;肩部或上臂出血时,用拇指向肋骨方向压迫锁骨动脉;前臂或手部出血时,用拇指压迫上臂动脉;下肢出血时,应用力压迫股骼部中央处。

当使用压迫止血法无效,大量出血危及生命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止血带可以完全阻断血液流通,能使动脉下游组织坏死,因此,除断手、断脚及大动脉出血等万不得已时,不可滥用。可用做止血带的东西很多,诸如绷带、宽布条、三角巾、头巾、领带、长裤、包袱皮、橡皮管,甚至自行车内胎等。但不可使用细麻绳、铁丝、尼龙绳等做止血带用。使用时,应把止血带置于伤口上游之1一3厘米处,但不可放在上臂下1/3处,以免压迫、损伤挠神经。对于下肢,止血带一般应放在伤口近端(即靠近心脏的一端)10厘米处或大腿根、胭窝等部位。然后,将止血带拉紧绕肢体缠两圈,两端相交打一绕结,结上放一木棒、木条或圆珠笔,再在棒上打一死结,即可转动木棒纽绞加压,直至伤口停止流血,方可固定木棒,不让其弹回。此时,应开始记录使用止血带时间,并在止血带上标明。止血带不宜过紧,以损伤软组织及神经,血管等,但也不可过松,起不到阻断动脉血流的作用,反而造成伤口大量出血。

包扎  包扎伤口最好用一次性消毒敷料及包扎用具。若抢救现场找不到,可用干净手帕、宽布条、毛巾、三角巾、领带、包袱皮等代替,但不要使用面纸、脱脂棉等带细软绒毛的东西直接包扎伤口,以免在伤口处留下纤维,造成污染。

四肢包扎方法较多,最简单的是用绷带缠绕法和上臂悬吊固定法。用绷带缠绕法进行四肢包扎时,只须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即可。第一圈环绕稍成斜状,第二、三圈再作环状,并要将第一圈斜出部分压于环形圈内,最后可用胶布条、安全别针、绷带夹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肢体的部位不同,包扎的方法略有区别。注意包扎不要太紧,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包扎过后,伤肢的手或脚的皮肤变黄、变凉后又变紫,或者感觉麻木、活动困难等,说明包扎过紧,应立即打开固定包扎的胶条或结扣,放松包扎直至肤色、体温恢复正常。此时,伤肢的手或脚可产生一阵刺痛的感觉。由于肢体受伤后会出现肿胀,因此,不仅包扎结束时应检查伤肢的血液循环是否正常,而且在送往医院或急救中心救治之前,每隔10分钟都要检查一次。

头部的包扎方法多采用三角巾包扎法。通常有两种方法:1〕将三角巾顶角和底边中央各打一结,成风帽状。顶角结放于额前,底边结置于后脑勺下方,可将整个头部包扎得极为严实;2〕将三角巾置于伤员头部,底边中央正好落在前额上方,双手握住三角巾的两端,由两耳上方绕过头部两侧到颈背,在三角巾顶角上方交叉后向面部拉紧,然后于眉心上方打结。最后,再将三角巾顶角向头顶翻折,用曲别针加以固定。

体内异物处理口腔异物   首先,救护者要安慰患者,使其精神不要过分紧张,全身尽量放松,然后用掌根连续在患者两肩肿骨中间拍击3一5次,争取从口腔内将异物取出。必要时,可重复上述步骤。即使不成功,也不要对患者当场进行责骂、威胁,应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异物。2〕耳、鼻异物一旦耳、鼻进入异物,不可试取异物,以免进一步损伤耳道、耳膜或鼻粘膜,应速去医院请专科医生处理。若为小昆虫进入耳内,可向耳内滴入几滴油或酒精,使昆虫退出或浮出。3)深部异物,若在灾害事件中有大片玻璃、匕首或其他坚硬锋利物品深深扎人体内,则因异物可能伤及大血管或神经,故不应动伤口,而应用绷带将其周围固定,速送医院或呼救“120”急救中心抢救。切勿将异物随便拔出,以免造成严重后果。若异物深深刺人腹内,还应让伤员屈膝,并将膝下垫高,以放松腹肌,减轻腹压。钉子扎脚时,若钉子较长,扎得较深,不可轻易拔出,最好不动伤口送医院处理。钉子不大,部位较浅时,可拔出钉子,然后由伤口周围向伤口挤压,不妨把血多挤出一点来。出血以后,再拨开伤口认真消毒,最好能让消毒药水进入伤口里面。钉子扎脚,伤口虽小,但易感染化脓。尤其被旧钉子扎着,钉子虽已拔出,但体内仍有可能存在染有细菌、破伤风菌的铁锈及污物,因此,必须找医生治疗才行。

骨折急救  灾害现场抢救中,接触较多的是骨折伤员。据统计,在地震创伤中,骨折发生率高达60%。另外,现场急救因条件限制,不容全面详细检查,故凡怀疑为骨折症状的,一律先按骨折处理,例如,患部剧痛,患部肿大,患部变形、变弯、变短等,或者骨头一端有摩擦声,轻抚或移动均使疼痛加剧。遇到上述情况,均将患处加以固定。固定的方法可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而有所不同。有出血伤口者,应先止血、包扎、后加固定。经急救处理后,无论何处骨折,均应送往医院治疗。1〕上肢骨折 若骨折部位在上臂,可在腋下置一垫,上臂外侧放一带垫夹板,两端用绷带、手帕等加以固定。然后,再用两条三角巾分别将伤臂吊在胸前和固定于身体上。前臂、手腕骨折时,包扎固定类同。若肘部关节部位骨折,除应把臂膀固定在带垫的夹板上,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外,还要在急救处理后及早请专科医生治疗,以免遗留关节活动功能障碍。2〕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时肩膀呈方形,处理时分单锁骨骨折与双锁骨骨折两种方法。单锁骨骨折时,应在伤侧腋下加垫,然后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位置高于肘部,最后再用另一条三角巾或宽带将臂膀固定于身躯。双锁骨骨折时,应用两条窄带分别绕扎双肩,在背后各打一平结;再在背部中央加垫,利用左右平结的4条带尾相互拉紧打结加以固定。然后,将伤员前臂交叉放于胸前,用宽带托住手臂,绕过身躯于背部打结。3)下肢骨折 一般应在伤肢两侧用夹板夹住,然后用三角巾等固定。夹板应包上垫布,并长于腿长。若现场找不到夹板,可用未骨折的一肢充当。4)颈椎损伤 在各种灾害事件中,颈稚损伤是极常见的严重损伤,若抢救不及时、不得法,则有可能发生颈椎错位、高位截瘫而致残、致死,因此,在抢救颈椎损伤者时,应首先固定和保护好伤员的头颈部位,除万不得已,不要移动伤员。非动不可时,应采用下述的众人合力转移法施行。颈部固定的方法,常规应使用颈托固定。现场抢救中找不到备用颈托时,应就地取材,使用书本、杂志、毛毡、毛毯及硬纸板等自制颈托

烧、烫伤处理  在灾害事件中,特别是灾害引起的次生火灾、触电、交通事故中,人员被烧(灼)、烫伤的发生率比较高。其危害程度随烧、烫伤轻重程度和烧、烫伤面积大小而定。烧(灼)伤程度通常分为三度:一度:表面起红斑,有刺痛;二度:表面起水泡,疼痛剧烈;三度:组织坏死,可深达皮下神经、肌肉、脂肪等,皮肤变白或焦黑。通常,一、二度烧伤面积不大者,可用冷水充分冷却,然后用消毒纱布或干净布料包裹伤处,数日后可自愈。全身烧伤面积达30%以上者,便有生命危险。对于烧(灼)、烫伤的急救处理,主要是防感染和镇痛。因此,在救护过程中,不要硬去脱掉伤员身上的紧身衣服,或与皮肤粘连在一块的衣服,以防撕裂皮肤,引起细菌感染。伤处起了水泡,不要去动,更不要将其弄破。也不要在伤处涂抹油脂、药膏、软膏、洗剂,甚至牙膏一类的东西。对面积较大,或虽面积不大但程度严重的烧(的)、烫伤,应在急救处理后速送医院治疗。

④ 伤员转移

一般来说,伤员和急病患者不宜搬动和转移,应就地实施急救,等待救护车及医护人员到来。但如果现场环境条件恶劣,容易使伤情恶化,或者伤员坐卧的姿势有使病情进一步加深的可能,则应尽快把伤员转移到适当地方施行急救。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柔,尤其在搬运重伤员时,一定要注意保持脊柱轴线水平稳定,以防受伤的脊柱发生错位而造成截瘫。转移距离较远时,应在原地施行抢救、止血、包扎、固定伤肢后才能进行。伤员转移的方法,可根据伤病程度和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

单人转移法  若现场救护中找不到助手,则可采用单人转移法。其中,包括搀扶法、背负法、抱抬法(或叫摇篮法)及徐徐拖曳法(不宜用于肩、臂受伤人员)等。单人转移法比较适合用于神志清楚、没有发生骨折以及体重较轻的轻伤员。

双人转移法  若现场同时有两人参加救护,两人双手可搭成轿状,让伤员坐到上面。两人也可前后行走,前者抬腿,后者抬身躯,伤员尤如坐躺椅,或者干脆将伤员固定在一把椅子上,前者抬椅腿,后者抬椅背。

众人合力转移法若同时有3人以上参加救护,则可采用众人合力转移法,此法适于转移重伤员。搬运时,众人必须分工明确,动作协调一致,稳健缓慢。例如,4人搬抬伤员时,其中1人须负责其头部稳定,1人负责搬抬胸背部,1人负责其腰部和骨盆,1人负责搬抬下肢。各就各位准备就绪后,其中应有1人担任指挥,喊一、二、三,4入同时用力将伤员轻轻抬起,务必保持其脊柱轴线水平稳定,不能扳、摇、闪动伤员,或让伤员身体屈折、受力等。

担架转移法 转移危重伤员最好使用担架。现场找不到担架时,可使用一些普通材料,制作临时担架,如用两条长短合适的结实竹竿、木棍和毛毯、大衣等即可做成。另外,还可使用椅子、门板之类代替。若用椅子抬送伤员,应先将伤员加以固定,以免从椅子上摔落下来。对颈椎、腰椎等脊椎骨受伤者,转运时须用木板或门板,且要全身固定才行。将伤员置于担架前,应进行全身检查,实施相应的救护措施。然后,由二三人同时动作,轻轻抬起伤员的左或右半身,使其侧卧,另外有人迅速将担架正面贴紧伤员背部,最后将伤员连同担架一起侧翻,将伤员置入担架内。转运途中应密切注意伤员的状态变化,勿忘盖好被子保暖。

⑤ 生命的ABC

生命离不开氧,人体得到氧气要靠3个环节,即呼吸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和血液循环(Circulation),只有保持呼吸道畅通,才能通过呼吸把氧气带入肺部血液,又通过血液循环将氧输送到人体各部组织中去,从而使生命得以维持。一旦呼吸停止,则血液中缺氧,人脑缺氧3一4分钟大脑皮质即可破坏致死,出现功能衰竭,意识丧失,心跳停止,死亡来临。因此,生命的ABC也就是促使患者复苏的ABC。

保持呼吸道畅通  呼吸道畅通是实施人口呼吸的重要环节。神志不清的人,颈肌松弛,舌根下沉,容易堵塞气管。有呕吐的病人、溺水者,以及地震灾害中被掩埋而窒息的伤员等,口中的泥沙、污物、积血、浓痰等也可以堵塞气管。所以,在施行人工呼吸前,应首先清除患者口中污物,取去口中的活动义齿,然后使其头部后仰,下颌抬起,并为其松衣解带,以免影响胸廓运动。

人工呼吸  救护者位于患者头部一侧,一手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尽量后仰,另一手掐紧患者鼻孔,防止漏气,然后深吸一口气,迅速口对口将气吹入患者肺内。吹气后应立即离开患者的口,并松开掐鼻的手,以便使吹人的气体自然排出,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成人每分钟可反复吹入16次左右,儿童每分钟约20次,直至患者能自行呼吸为止。

心脏按摩  亦称胸外心脏按压或挤压,如果患者心跳停止,应在进行人工呼吸的同时,立即施行心脏按摩。若有2人抢救,则一人心脏按压5次,另一人吹气1次,交替进行。若单人抢救,应按压心脏15次,吹气2次,交替进行。按压时,应让患者仰卧在坚实床板或地上,头部后仰;救护者位于患者一侧,双手重叠,指尖朝上,用掌根部压在胸骨下1/3处(即剑突上两横指),垂直、均匀用力,并注意加上自己的体重,双臂垂直压下,将胸骨下压3一5厘米,然后放松,使血液流进心脏,但掌根不离胸壁。成年患者,每分钟可按压80次左右,动作要短促有力,持续进行。一般要在吹气按压1分钟后,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一次,以后每3分钟复查一次,直至见效为止。

以上是一些灾害自救和互救常识。作为普通民众,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灾害自救和互救知识,不但可以在危急时刻增大自己求生和周围人获救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在灾害预报、灾害预防等防减灾系统工程的各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灾害预报虽然主要是科学问题和科学家的责任,但对于诸如地震等预报难度很大、诸如滑坡等分布面很广的灾害来说,“群测群报”的办法在历史上都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灾害预防既是科学及工程问题,同时又是一种认识和意识问题;近年来,人为因素(如开挖坡体、坡角等)诱发地质灾害的现象愈演愈烈,而在众多的森林火灾中,人为因素导致火灾发生的更在90%以上;可见,普通民众灾害意识的提高必将会减少灾害发生的频率,并对整个灾害预防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在救灾过程中,掌握自救互救知识的普通民众,不但可以拯救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尽快参与和壮大救灾队伍,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的救灾行动,提高救灾行动的效率和效益。

总之,使普通民众充分了解和掌握灾害自救和互救知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其自身的防、减、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参与能力,是整个防减灾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

本文来自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