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人物风采

[中国应急管理报]一手做好灾后救助 一手抓好火险防范

青海 每个集中安置点都有汉藏双语消防员

■ 李春飞 郑林

青海消防员在玛多县黄河乡藏文寄宿制小学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李春飞 郑林 摄)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平均海拔约4200米。5月22日,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一支支“橙色”的消防救援队伍火速赶赴震区,奋战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

日夜兼程奔向地震灾区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消防员的身影;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他们排危除险的行动。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第一时间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调集西宁、海南、玉树、果洛及训保5个支队70辆消防车辆、296名消防员,携带生命探测、破拆起重、顶撑防护、警戒洗消等装备器材,赶赴地震现场开展人员搜救、隐患排查等工作。

总队前方指挥部到达现场后,立即对玛多县受灾情况进行研判部署,安排各搜救队分别前往玛查理镇、花石峡镇、黄河乡、扎陵湖乡等地。

果洛支队迅速派出一支轻型地震救援队,日夜兼程赶赴灾区。位于灾区的玛多县消防救援大队于5月22日7时20分抵达黄河乡居民点后,立即开展隐患排查,转移受灾群众。果洛支队增援力量急行282公里,于5月22日7时25分抵达玛多县城,派出救援力量在花石峡镇开展搜救排查工作,深入学校、住宅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转移受灾人员。

据了解,5月22日,该总队共计排查隐患点750余户,疏散群众2000余人,协助搭建避灾帐篷50余顶。

全方位保障受灾群众安置

灾情发生第二天,青海省消防救援队伍的工作重心由搜索、排查、转移群众,转移到保障震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

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成立临时党委,各救援力量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陶林要求,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严格队伍管理和思想教育,全方位保障受灾群众安置。

此外,该总队出台《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标准》和相关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力做好火灾防控等工作。总队前方指挥部组织防火监督人员,到各个安置点协助、指导安置帐篷搭建,派出专业力量,成立备勤驻防巡查组,开展“防、灭、宣”一体化服务保障。

果洛州生活着不少藏族群众。在省民宗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中心支持下,各级执勤力量翻译了汉藏双语消防安全宣传彩页。每一个集中安置点都安排有双语消防员。现场巡查人员组织群众,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

截至5月27日,青海省消防救援队伍在各安置点共开展防火巡查110余次,消除火灾隐患144处,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运送生活保障物资24吨,搭建帐篷1150余顶。

此外,总队在集中安置区成立流动消防站,制定重点安置场所灭火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实兵实装实战演练;督促当地乡镇政府成立消防管理办公室,组建义务消防队伍,配备灭火器等常规消防器材,开展24小时不间断流动巡逻。

为指挥决策提供立体化支撑

“连得上、听得见、看得清,能组网、能图传、能分析”是消防救援队伍对信息通信保障的总体要求。在此次地震救援中,总队先后调集通保大队及果洛、西宁、海南、玉树、训保支队5支应急通信保障队伍,33名通信保障人员,7台通信指挥车、13架无人机、33件套通讯设备奔赴一线。

各级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利用“卫星+有线”“公网+专网”的融合通信方式搭建了纵连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及省总队指挥中心,横连省委、省政府及省应急管理厅的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利用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制作了灾区现场全景图、二维图,为灾情救援提供了立体化、可视化的指挥决策支撑体系,并先后保障前方指挥部有效通信近30个小时。

地震发生后,按照《战勤保障力量编成标准》和“模块化调集、机动化运输、机械化装卸”的保障原则,总队调集1支战勤保障支队与4个战勤保障分队,出动80余名战勤保障人员和10辆战勤保障车,携带2.8万余件套装备及生活物资。到达现场后,各级战保力量迅速选址搭建营地,确保包含指挥部、宿营、饮食保障供水供电等区域,具备作战指挥、住宿餐饮、卫勤医疗、通讯网络等功能,为打赢抗震救援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云南 防火巡查队日夜不间断守护

■ 陈清泉 李嫒池

保山消防员在安置点培训医务人员和受灾群众。(李红冬 摄)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后,省消防救援总队快速反应,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第一时间部署开展火灾防控工作,抽调30名消防监督员,组建7支防火巡查队,采取夜间巡查、白天检查和重点时段巡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灾区火灾形势稳定。

出台震区防火公约

为全力做好火灾防控工作,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队提请漾濞县人民政府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做好地震灾区消防安全工作,明确各行业部门具体责任。同时,通过出台《地震灾区防火公约》、制定火灾防控工作方案、明确火灾防控目标、确定火灾防控组织机构、细化工作内容及责任划分等,确保不出现因火灾引发的次生灾害。

考虑到灾区仍然存在余震和房屋倒塌风险,总队防火监督员积极联合公安、住建、人武部和街道等部门、单位,对受灾严重区域,特别是因地震产生变形的农村房屋、电线裸露等问题和隐患,采取及时拆除危房、协同电工处理电线等举措,确保火灾防控有效。同时,组织民兵开展消防知识学习和消防演练,让他们掌握消防知识,以更好地向群众介绍消防知识和遇险逃生技能。

组建“帐篷消防队”

为确保安全,该总队及时向灾区提供灭火器,分片区、按间距免费配发给灾区群众。防火监督员认真排查每个安置点火灾隐患,特别是在漾濞县城7个相对集中的安置点,撰写火灾隐患分析报告,完善灭火救援预案;联络街道、社区的负责人,划分区域,明确专人负责火灾防控;及时组建“帐篷消防队”,定期开展巡逻防范,及时消除动态隐患。

由于灾区有几百个安置点,分布较广,防火监督员要求各村小组长及时连线附近村落,形成互帮互助、邻里联防的火灾防控模式。针对较大的7个集中安置点,安排队员驻守执勤,确保灾区安全。此外,防火监督员在集中安置点悬挂防火标语,为每户群众发放《消防安全手册》等消防宣传资料,为他们讲解火灾报警、初起火灾扑救、灭火器使用方法等知识。

明确防火责任目标

5月25日,总队再次抽调23名防火干部,增援漾濞地震灾区火灾防控工作。截至目前,该总队共有100名消防员在灾区开展防火工作。

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杨瑞新介绍,随着救灾工作的推进,目前灾区的帐篷安置点已达380个。帐篷区连片搭建,人员聚焦,灾区乡镇、村庄消防管理薄弱。该总队要求消防人员以帐篷区不冒烟、灾区不发生亡人火灾为目标,全力投入工作,坚决避免受灾群众雪上加霜。

工作中,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在帐篷安置区和各个乡镇,组建驻点防火工作队,实行组长负责制,落实消防责任和措施。同时,坚持排查整治隐患、加强宣传引导、指导落实责任、培训提升技能同步推进,提升灾区火灾防范能力。

本文来自应急管理部,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