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筑牢安全网 风雨见担当 ——安徽气象部门全力应战强降雨纪实

6月10日以来,安徽省多次出现强降水过程,部分支流发生了超警戒水位洪水。安徽省水情监视图实时滚动数据显示,7月5日15时,全省有1016座水库超汛限水位。雨情就是命令。安徽省气象部门把汛期气象服务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在强风暴雨中展现气象人担当,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连发预警抢占先机

  在应急响应期间,安庆市太湖县气象局充分发挥气象预警信息应急广播播发试点县优势,运用应急广播定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通过天华镇、寺前镇的村村通应急广播反复播放“太湖县气象台2021年7月2日19时41分变更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当前我县上空仍有较强回波。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将持续。请注意防范。”

  在接到太湖县气象局的暴雨预警信息后,相关乡镇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水利、应急管理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对隐患点的群众进行安全转移。截至7月3日10时,太湖县因山洪灾害转移61户180人,因地质灾害转移38户102人,未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7月2日起,安徽出现入梅以来最强降雨天气过程,强降雨自南向北横扫江淮大地,多地发生中小河流超警、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灾害。

  风雨未到,未雨绸缪。6月27日,省气象台在预报中指出,7月2日起主雨带北抬至沿江江北,又将出现新一轮强降水过程。此后,省气象台在每日预报服务材料中滚动确认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随着暴雨临近,省气象台7月2日21时20分发布沿江江北部分地区和江南局部地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据统计,6月29日至7月4日,省气象台共发布暴雨预警信号7次,其中蓝色1次,黄色6次;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1次;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次。全省各市县共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635次,安庆、池州、宣城等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部门联动合力共御

  7月1日9时,省气象局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后,省水利厅决定自7月2日16时起启动水旱灾害防御四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级水旱灾害防御责任人全面进入实战状态。省气象局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地质气象灾害预警5次;与水利厅联合发布山洪气象灾害预警5次;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发布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预警6次。

  强降雨如期而至,巢湖流域的支流西河水位快速上涨,并于7月4日晚超警戒水位且继续上涨,防汛形势趋于严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求加强西河流域堤防巡查防守,西河流经的合肥市、芜湖市要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抓紧组织人员上堤防汛,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

  在省会合肥,合肥市防洪办、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根据“7月2日夜里至5日,合肥市将迎入梅以来最强降雨”的预报,部署落实下穿桥、低洼路段和小区等重点区域“一桥一组、定人定岗”值守工作。城区200余支应急队伍、60余台移动泵车、移动电源车做好应急准备,巡查、值守和应急处置人员提前到岗到位,确保积水发生第一时间应急处置。

  随着主雨带北抬,7月5日10时,省气象局变更应急响应区域,沿淮淮北气象部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生命至上保障得力

  7月3日13时至15时,九华山风景区出现持续强降雨,2小时降雨量超过80毫米,强降雨引发景区盘山公路甘露寺路段出现山体滑坡。在接到气象部门提前发布的暴雨预报预警信息后,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及时采取灾害应对调度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点巡查,督促危险区域人员做好随时转移准备。

  由于气象部门准确预报,提前预警,风景区管委会及各相关部门防灾部署超前,应对得力,此次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财产损失。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安徽省气象部门不断催动预警跑得再快一些——7月1日至5日,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暴雨、雷电、雷雨大风、高温等预警信号956次,共计覆盖各类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214万人次;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4次,覆盖975人次。制作《高速公路气象日报》5期、《交通气象服务专报》2期,在《高速公路气象信息服务及预警平台》发布暴雨、雷电、雷雨大风等各类预警信号共计925次,向交管部门发送预警短信15226条。

  优质的气象服务离不开气象探测保障的支撑。黄山市祁门县设有区域气象观测站20处,遍布全县各乡镇。今年入汛以来,祁门县气象局维修区域站10余次,为防汛救灾提供可靠精密的雨情等气象信息。为保障雷达、自动站等各类观测装备在汛期稳定运行,省气象局3月份就已配齐雷达年度巡检物资物料,完成全省各型号天气雷达巡检工作,5月开展全省气象应急指挥车系统演练工作,6月开展阜阳和安庆高空气象观测装备巡检、涉氢安全专项检查,7月开展全省雷达观测设备巡检,实时监控各观测装备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响应并完成装备维护排查处置,确保主汛期间各类气象观测装备稳定运行。

  (作者:王兵 戴修尚 方海义 何令星)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局,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