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具备业务化水平 系我国自主知识产权 提升远洋观测能力

专家顾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研级高工雷勇 高级工程师李肖霞

  自6月底开始,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以下简称“漂流观测仪”)入驻青海湖开展风云卫星校验。此前,漂流观测仪已通过实验室环境和外海海洋环境测试,可靠性高,具备业务化水平。

  漂流观测仪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联合华云(升达)、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天津海华海洋技术中心等单位研发,获得18项技术专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仪器开发、卫星通信技术应用、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于一体等多项技术属于国内首创。漂流观测仪已通过实验室严格的性能、可靠性测试和计量检定,并经过多次恶劣海况环境检验,可对气温、气压、风、海表温度、盐度、洋流等气象、水文和海洋要素进行探测,探测数据通过北斗通信技术传输到应用部门。

  漂流观测仪随着海洋洋流“漂泊”,是远洋最重要的直接观测手段,为国际海洋观测领域所重视。上世纪80年代,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地区)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布设海洋浮标,目前数量基本维持在1500个以上,其观测数据已经用于数值预报模式,并为改进模式和提高海洋观测预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海洋观测仍以岸基为主,对远洋的观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我国又是一个受台风等影响较大的国家,海洋观测资料的稀缺制约台风路径、强度预报的进展。

  从2014年起,气象探测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开始设计研发漂流观测仪。从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以及传感器海洋环境适应等开始,开展了多次长时间海洋环境适应试验,不断改进设备,解决了海洋生物附着、海水腐蚀等一系列难题。此外,气象探测中心还结合洋流情况以及所处海域历史资料等,选择布放时间和地点,使探测效益最大化。

  试验显示,漂流观测仪的气温、气压和海温变化相关系数达0.9,风速变化相关系数达0.83。此外,在东海、南海、西北太平洋开展的10次外海试验中,试验组共布放了41台漂流观测仪,捕捉到6次台风过程。其中,2018年成功进入第六号台风“妮妲”中心,捕捉到台风变化特征气象要素,其海温要素数据可为格点数据校验提供参考;2020年,在“海燕计划”中,与无人机、无人艇配合,为“森拉克”台风中心位置以及强度确定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下一步,中国气象局将动态补充海上漂流浮标,形成一张“小网”,在台风影响区域获取网格点数据,还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和布放力度,以满足南海台风、西太平洋台风的监测需求,填补海洋气象观测空白。

(作者:简菊芳)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局,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