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冬奥气象服务:探究山地降雪奥秘 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延庆赛区:冒着风雪 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受寒潮天气影响,11月6日至8日,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迎来大风、强降温和今冬第一场强降雪天气,“相约北京”测试赛和测试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也迎来一次挑战。

  在这种复杂天气下,冬奥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延庆区气象服务组)全力应“战”,为测试赛和测试活动顺利进行、各保障部门科学施策提供支撑。

  “大家对山上的困难习以为常”

  “11时30分,S1测风设备恢复正常。”气象服务组成员宋楠抬头看了眼检修维护完毕的自动站,往微信群里发了条消息后,迅速跟上前方队员。

  受寒潮影响,赛区多个自动气象站的测风设备被冻住,传感器被雪覆盖,导致数据缺测。8日9时,冬奥延庆气象服务分中心一支5人小组赶赴赛区检修维护自动气象站。

  上山的路并不顺利,积雪没过小腿,更将车轮覆盖,无法前行。“下去推吧!”5个人当即决定。

  由于自动站所处的位置只能徒步前往,大家手脚并用,拽着绳子或抠着硬石往上爬,这处上不去,就换个位置、换个姿势重来。因为山体陡峭,下坡时,他们基本是出溜下来。“冬天还好,穿得厚,只是被石头硌一下,夏天经常会被划伤。”气象服务组副组长张曼说,大家对这些困难都习以为常了。在阵风12级、最低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情况下,脸颊冻得麻木、眼镜上结出冰霜,以及为了方便维修摘下手套双手被冻得通红、毫无知觉,更是常有的事儿。

冬奥气象服务:探究山地降雪奥秘 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气象服务5人小组前往海陀山检修维护自动气象站。宋楠 摄

  气象服务组组长闫巍随时通过微信和上山的团队联系,“在了解工作进度的同时,也要确保大家的人身安全,前方传回的语音中夹杂着呼呼的风声,我听着都觉得冷。”

  5个人一刻也不敢耽误。“早修好,数据就能早点上传,确保预报服务正常开展。”团队成员高猛说。经过7个小时的抢修,团队完成赛区6个站测风设备的除冰、11个站传感器除雪工作,并更换了天气雷达的天线减速机。

  事实上,借着这次寒潮天气,气象服务团队中的8名技术人员分成3组,从4日起开展探测运维实战演练。此次维修虽是突发状况,但作为演练的重要部分,也为保障正式比赛积累了经验。

  “一切都是为冬奥积累服务经验”

  “6日上午有间歇性小雨,午后转雨夹雪,傍晚前后转雪,夜间降雪明显……”11月6日7时,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运行指挥室布告栏贴出了最新一期天气专报。这是延庆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队员李琛和陶亦为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之一。

  从10月5日起,他俩便进驻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每天开展现场观测,与后方团队加强联动,参加场馆早晚例会汇报天气情况,为场馆相关领导及各领域负责人提供咨询服务,深入调研天气对场馆运行及赛事组织的影响,梳理服务需求等。“每天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充实,一切都是为了冬奥积累服务经验。”李琛说。

  一直到测试赛结束,两人都要接受闭环管理,每日早出晚归,场馆、酒店两点一线,测试赛结束后仍要经过严格的隔离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延庆赛区场馆指挥部对此次寒潮特别重视,主要领导及竞赛、交通、清废等领域相关负责人特别关注天气预报,多次当面或通过微信群、电话等方式询问结冰时间、最低气温等细节。”李琛说。

  为给后续预报提供参考,李琛和陶亦为还要到场馆周边逐小时测量积雪深度,并及时反馈给后方预报团队。

  11月5日下午,两人将中英双语的天气信息和服务提示发送到运动员下榻的酒店群中,原定于6日、7日的训练并未受到天气影响,按照原计划正常开展。

  “精准预报为应对留出充分时间”

  11月6日5时许,气象服务组的李迅、王健简单用过早饭,便来到业务平台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7时要发天气专报,必须早点来准备。”李迅表示,此次过程预报关注要素多、点位多,与以往相比,工作强度大、难度也大。

  早在10月31日,气象服务组便向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竞赛相关负责人、区扫雪铲冰指挥部等部门通报此次寒潮天气情况。11月3日,组织开展内部天气会商,研判天气趋势,梳理服务需求,并进入二级应急响应状态。

  “赛区道路是运送运动员、物资设备等的重要通道,必须保证道路安全,需要精准的气象预报为道路扫雪铲冰作业提供支撑。”李迅说。值班人员紧盯气象要素变化,精准把脉降雪时间,作出“6日16时到17时是雨雪转换的关键时间点”的提示。

  根据气象预报,延庆赛区内的大型铲雪车蓄势待发,清废部门预备好充足的融雪剂,随时准备开展扫雪铲冰作业。实况数据显示,16时,延庆赛区确实出现降雪。

冬奥气象服务:探究山地降雪奥秘 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场馆现场预报团队队员测量积雪深度。陶亦为 摄

  与此同时,气象服务组兼顾做好区内城市运行保障,寒潮、大风、暴雪、道路结冰多预警齐发,服务短信覆盖到村级负责人;启动逐小时加密观测;在延庆赛区扫雪铲冰微信群内,实时更新天气实况和预报。

  事实上,早在4日,国家雪车雪橇运行中心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寒潮天气应对工作的通知》,对体育、设施、电力、清废、交通、医疗、餐饮等领域提前做好寒潮应对工作部署。“气象预警发得早,预报精准,服务及时,给各方应对留出了充足时间。”精准及时的预报服务赢得区委领导,区城管委、公路分局和赛区的肯定。(叶芳璐 王子瑞 马姗姗 杨静超)

  张家口赛区:迎着寒潮 探究山地降雪奥秘

  11月6日至8日,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要举办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经历了入秋以来范围最大的雨雪、寒潮、大风过程。

  6日8时,崇礼出现降雨,北京冬奥会降雪粒子科学观测实验小组准时守候在冬奥会商室,分析天气形势,等待雪来。

  11时55分,降水相态逐渐转变成雪。小组成员7人分为三组,轮流开展观测实验,从降雪开始直至雪停,每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此次观测持续了24个小时,累计完成24组数据采集。

  “本次过程拍摄了150余张照片,进一步积累了观测实验数据,得到了不同粒子形状、凇附程度的雪水比,为研究赛区山地降雪机理和开展雪深预报积累了观测基础。”降雪粒子观测实验小组组长范俊红介绍,通过对观测的降雪粒子的尺寸和形状进行整理,团队制作了崇礼赛区地面降雪粒子图集,加深了预报员对赛区降雪的认识,为提高降雪量和雪深预报准确率、开展冬奥科普积累了宝贵素材。

  与此同时,X波段双偏振雷达车已就位,针对此次天气过程开展全方位立体观测。从6日8时一直到7日10时,6名预报员昼夜坚守,全面记录此次降水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这对加深赛区复杂地形下降水相态转换原理的认识和提升赛区降雪预报预测能力有重要意义。”古杨树场馆群预报员段宇辉说。

  早在11月1日,张家口赛区冬奥现场气象服务团队6名预报员进驻云顶场馆,为“相约北京2021/2022国际雪联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世界杯”气象服务保障做好准备。在这次寒潮来临前,云顶场馆气象服务团队提前发布天气预报,多渠道、多方式提示降雪、大风天气对赛场的影响。服务团队提前制定观测计划,分三组三个点位开展观测,为后续相态转换条件研究打下基础;对接竞赛主任、竞赛指挥室,全程跟进预报与服务。

  “这次寒潮天气后,赛区气温持续较低,这也意味着雪场将迎来长达240小时的造雪‘窗口期’。”云顶场馆气象服务团队队长李宗涛介绍。

冬奥气象服务:探究山地降雪奥秘 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装备保障团队顶风冒雪,巡检维护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的自动气象站。王旭海 摄

冬奥气象服务:探究山地降雪奥秘 积累宝贵实战经验

装备保障团队清理太阳能板积雪,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王旭海 摄

  城市运行气象服务保障“高能在线”,张家口赛区赛会气象服务保障团队5日发布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寒潮、大风、暴雪)三级应急响应命令,面向高速交警张家口指挥中心、延崇高速、张承高速、交通运输局、机场、市供电公司发布预警信息及最新预报结论。

  为一场精彩的冬奥盛会,把每一步走得更扎实,气象服务团队正努力前行。(谢盼 王旭海)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局,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