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冬季自此开始,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第一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并称二十四节气的“四立”。立冬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到来,立冬过后,日照时间越来越短,气温也越来越低。

在先人看来,立冬不单单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同时也是预示冬季气候大体情况的关键日,先人在长期农耕经验积累基础上,留下了不少关于立冬的农谚俗语。例如民间广为流传的“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就是说立冬日若天气晴好,整个冬季就以晴朗天气为主;立冬日若有雨,整个冬季则会雨雪频繁。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智慧的集中体现。对现代气候学研究而言,先人口口相传的农谚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观察和预测结果是否符合气候规律?鉴于二十四节气主要是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笔者挑选了流域内兰州站、太原站,流域外北京站、广州站进行统计,对上述四个站点1961年至2019年的日降水资料进行了初步计算,并从中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

从立冬日下雨的情况来看,统计时段内,兰州、太原、北京、广州四个站点在立冬日发生降水的年份并不太多,其中,兰州最少,59年中只有8年在立冬日有降水,这8年对应的冬季降水平均值为8.2毫米,远高于另外51年的冬季平均降水量(4.0毫米),得出的结果与“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颇为一致;同样位于黄河流域的太原,有13年在立冬日有降水,且1992年立冬日最大日降水量达到19.4毫米,这13年的冬季降水均值为16.2毫米,也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的冬季平均降水量(13.7毫米)。如此,从黄河流域这两个代表性站点的数据统计结果看,这一谚语在黄河流域颇具预示作用。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为什么先人很关心冬季的天气情况?当时人们主要以农耕为生,虽然下雨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但对农耕而言,冬季雨雪偏多,对来年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并且第二年也不易发生倒春寒。因此,先人期望通过总结节气变化来预测未来较长时间的天气走势。

对于黄河流域外的情况,笔者选择北京和广州做了初步分析,其中广州位于华南地区,降水量明显偏多。统计结果发现,北京有11年在立冬日发生降水,与兰州、太原站基本持平,但立冬日有降水的年份冬季降水均值为10.9毫米,与立冬日无降水年份的冬季平均降水量(10.5毫米)相差无几。广州立冬日降水超过5毫米的年份为8年,对应的冬季年平均降水为109.6毫米,与立冬无降水的年份冬季平均降水量(100.3毫米)差别不大。这一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外(代表性站点北京、广州)地区立冬日有无降水几乎对冬季降水的多寡没有明显的指示作用,这似乎意味着先人经验只是适用于特定的区域。

当然,笔者只是利用代表性站点做了最初步的计算,并从中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至于这一结果是否具备普适性,显然还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也需要更多样本和数据的支持。但无论如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先人通过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规律性认识,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并具有指导农耕的实用价值。对此,笔者认为,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确是珍贵宝藏,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挖掘,使其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发扬光大,这也是我们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和科学史研究者共同的责任。(杨萍 颜鹏程)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10月31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刘集村,农民抢抓农时采收芹菜

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太阳的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地表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还不会太冷,气温逐渐下降。频频入侵的冷空气,以及干燥、少雨的气候,让人们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很好地适应。

立冬后,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秋收、秋管、秋种也接近尾声,南方则是抢种晚茬冬麦的最佳时期。这时降水量递减,如果立冬前后雨雪很充沛的话,会非常有利于农作物越冬。农谚有“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场空”“立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说法。

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冬小麦播种要抓紧进度,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以保证播种质量。

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如果二十四节气来个评选,那立冬或许会高票当选“美食节气”。虽然众多节气都不乏吃各种美食的习俗,但是和立冬相关的美食,丰富异常。

在广大的北方地区,立冬这天的饺子一定是饭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除夕是两年之交的“交子”,立冬则是秋冬季节之交,“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最贴心的关怀了。身在异乡的游子更要亲手给自己下一碗饺子,拍下照片发给远方的父母,这份安心能让他们暖着心入冬。

同样是饺子,不同地区也是各有所偏爱——

在河南、河北以及东北地区,羊肉大葱是最为常见的饺子馅儿。性热的羊肉中和了立冬时节的寒意,一碗热腾腾的羊肉饺子吃得人浑身暖洋洋的。

而在靠海的大连和青岛,鲅鱼饺子则是立冬时节最应景的馅料。经过一个秋天的积累,鲅鱼在此时堆积了厚厚的脂肪,鱼肉也比夏季更为肥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馅儿、鲍鱼馅儿的饺子也应运而生。一个个元宝一样的饺子里不仅仅“包”着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也包含着人们幸福的生活。

相隔甚远的鲁西南和山西陕西的关中平原,在立冬之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种美食:羊肉汤。新鲜的羊肉搭配羊骨,既能补元助阳,又可御寒益气,有很强的滋补功效。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

在我国南方,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和中药一起炖煮来增加药补的功效。

地处韩江三角洲南段的汕头每个节气都讲究进食不同应季美食,俗话说“三九补冬,来年无病痛”,“立冬进补”和吃板栗炒饭是汕头特有的习俗。据说立冬当天进补,养分会百分之百被人体吸取。

食在广东,味在潮汕。对美食先天敏感的潮汕人有着“立冬食蔗无病痛”的谚语。潮汕先人认为在立冬这天吃甘蔗,既可以保护牙齿,又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局,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