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报告:地震成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死亡人口最多的自然灾害

11月14日,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一带一路”国家灾害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是全球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1900-2022年间,洪涝灾害是共建国家发生次数最多、影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类型。而2001年以来,地震灾害成为导致共建国家死亡人口最多的自然灾害类型,风暴灾害次之,极端温度事件居第三位。

《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不同经济体之间在受自然灾害影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频次和损失量上,发展中国家的灾害发生频次、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受灾害影响的人口规模均高于发达国家。在损失率上,发达国家受影响人口比率以及经济损失率均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

“一带一路”地区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受大型地质构造、地震带、气候分异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多灾害类型集中分布的特征。从因灾人口死亡风险来看,高风险区主要位于东南亚、非洲中部和东欧地区。而对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而言,高风险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及非洲的部分地区。

《报告》还指出,“一带一路”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现有的多种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结果显示未来极端事件将增加,自然灾害风险或将更加突出。青藏高原两侧是热浪的高发区域,气候寒冷潮湿的中东欧区域东部是干旱的高风险区。洪水事件的强度预计将逐渐增强,特别是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暖潮湿的孟加拉-印度-缅甸区域和中国东部季风区域是洪水的高风险区域。鉴于此,呼吁关注基础设施的气候变化适应性。

《报告》认为,灾害风险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更是共建国家和地区需要长期应对的挑战,需要继续深化多双边交流合作,拓展科技创新,共同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造福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