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默认

红土文化孕育的村庄——江西高多建设地质文化村纪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新生的喜悦和美好期盼。在赣南的小村落高多有这样一个习俗,“凡添一口丁,必种一棵树,生命不息,种樟不止”,经过近千年的延绵,高多村的香樟树远近闻名,郁郁葱葱的樟树枝繁叶茂、随风摇曳,似乎在传达高多是一个历经风雨、充满无限生机的村庄。

散落赣南红土的传统文化

农耕文明的大地上,华夏儿女的祖先赤足与土壤粘连,大地的颜色在中国人心中,是广袤的黄,是肥沃的黑,同时还有一抹别具一格的红,高多村便是这红土上的一个华丽点缀。

高多村位于江西兴国盆地的东北边缘,据高多村钟氏族谱记载,高多村是我国著名书法家、有“江南第一宰相”之称的钟绍京后人所建,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延绵至今高多村现有人口近2000人。

历史上的赣州曾是客家人南迁闽粤的中转站,从魏晋开始一直到明清,成千上万渴望安宁、期盼和平的华夏先祖曾在赣南留下了他们的印记,或是安居置业,或是继续前行,不论是哪种选择,历史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赣南这片丰美富饶的土地。“方山列屏于后,濊水潆绕于前,龙岭峙其北,天马耸其南”,高多的村落选址便是这段历史最好的体现。高多村山环水抱,前有流水后有靠山,山势围合,肥沃的物质随地势流向西部,土壤肥沃便于耕种,形成了一个独立空间,既能躲地质灾害等“天灾”又能避战乱等“人祸”,方便村民生产生活、安居乐业,古人的智慧、对宁静和平生活的期盼都凝聚在了对家园的挑选和设计中。

作为传承千年的古村落,高多村内分布着多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文物遗迹,具有300年以上历史的古迹和祠堂有8处,其中古建筑敦本堂、节孝坊等,通天岩的“对嵩岩”摩崖石刻和狮形山处的“灵前”石刻等,都被列为了文物保护单位。

在高多,经常可见一些红色雕刻建筑,虽然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色彩依然鲜亮。这些雕刻有些是古建筑的厅柱,有些是古建筑的墙基,还有一些是作为古建筑的门楣、窗格和牌匾,高多村的每一处古建筑基本都有这种红色作为装点。到高多进行地质文化村选址的地质专家,在对高多结束考察后说,高多村是一个有着红土故事的村子,高多村附近分布着大量红色粉砂岩,这种石材受生成环境的影响,胶结紧密,便于雕刻,能承载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形式,村内古建筑中的各红色部件便都是对红色砂岩的运用。除了建筑中对红色砂岩的雕琢使用,高多村还保留有多处红砂岩石刻等,高多的历史早已和这抹“红”融合在了一起。

注入地质生命的红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地风情”,高多的水土不仅滋养着高多人,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领略它的风貌和历史。2018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一批地质文化村建设试点项目,高多村作为第一批试点,开始了从地质角度追溯历史文化和古人智慧之路。

高多村的地质景观以丹霞地貌为主,其中以龟裂石最具特色,此外还有少量的象形石和额状洞。在高多村内,游玩的孩子们经常被一些红色岩石吸引,这些红石岩石有的像巨型的乌龟壳,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红玫瑰,还有的像铺开了的棋盘格子,形色各异、惟妙惟肖,当地人称这些岩石为“龟寿石”、“玫瑰石”、“棋盘石”,这些称谓不仅寄托了当地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表明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

当地人对这些红色岩石的不解和探索,终于等来了答案。负责地质文化村踏勘的地质专家告诉村民,这些“龟寿石”“玫瑰石”“棋盘石”是一种地质现象,是红色泥质砂岩表面遭受风、流水等风化侵蚀作用后出现的类似“龟裂”的三边型、四边形、五边形等形状的裂隙组合,高多村内龟裂石在平面和垂面均有分布,呈现了三边型、四边形、五边形等多种形态。专家还告诉村民,高多村的龟裂丹霞景观在全国罕见,在众多丹霞景观区中独树一帜,目前我国境内仅在江西和云南有所发现,这是一笔难得的自然财富。

如何将这笔宝贵的自然财富和高多村的发展结合起来,“建设地质文化村”便是一条可行之路。在高多建设地质文化村,通过挖掘高多村的地球故事,以地质资源等自然资源为核心,建立高多村的地质文化主线,展示高多村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以“地质+”提升乡村文化内涵,实现乡村环境优美、农民增收、幸福感增强的美好愿望。

通过不断的尝试,现在的高多村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古村落蜕变为具有了地质文化灵魂的村落。来到高多村,在入村主路口便可看到高约5.5m,宽约4 米的地质文化村标识牌,标志牌采用仿制赣派古建筑马头墙样式,以青砖和青瓦装饰,体现千年古村特色,村口处草坪上还树有“高多地质文化村”字样。在村中心敦本堂周边建有一个科普长廊,长廊以启发式、代入感来向大家介绍高多村的特色,科普长廊共计7 块展板,其中1块展板放置了手绘总览图,其余6块展板以“独具慧眼的村落选址”、“自然天成的风水宝地”、“见证历史的印记档案”、“恐龙时代的化石迷踪”、“就地取材的建筑艺术”、“山清水秀的贫水之困”等部分介绍高多村的特色,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做到既有吸引力,又便于理解和记忆。此外,高多村敦本堂内还设立地质文化陈列室,以高多村的“前世今生”为主线,向大家系统性的展示高多村特色的丹霞地貌及成因演化故事,从地学的角度讲述地质与村庄历史、人物、民俗等之间的故事,体现地学与高多乡村文化发展中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给古村带来的改变,让村民和游客在地质文化陈列室全方位了解地质文化村。

建设地质文化村,除了设计各种围绕丹霞地貌的夏令营、科普考察等科普研学活动,高多村还开发了各种研学手册、地质文化纪念品以及砂岩雕刻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切身感受不同的砂岩材质,深刻感受高多村以红石为美的艺术文化。

和谐发展的生态红土文化

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对大自然有着谜一样的眷恋。这既包含了对儿时田园时光的追逝,又包含了对美、对更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在高多村,可以满足你对自然的无限遐想。白天,可以憩息在村前的高多河畔,河两岸香樟树蔚然成荫,景色优美,沿着新建成的步游道徜徉其中,闻着不时飘过的稻花香,不知是回到了过去还是来到了世外桃源。夜晚,可以倚靠在敦本堂前,抬头就能看到横跨夜空的银河和满天星斗,天上的星空在幽黑静寂的夜空下与马头墙相互呼应,格外的璀璨不同。

地质专家在建设高多地质文化村过程中,根据高多村地质遗迹、人文景观与农业种植分布状况,形成了“三园一带”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努力将高多村打造成为“有景可游”、“有史可寻”、“有文可读”、“有品可尝”的四位一体休闲游览体验通道。其中,三园是指以丹霞地质遗迹为主的地质遗迹景观园、以古建筑和古樟树为主的人文历史园和以果蔬采摘为主的生态农业园,一带为十里香樟休闲廊道和高多河共同构成的生态景观带。

地质专家通过对高多村的土壤进行采样及分析,查明高多村内土壤土质清洁,地下水与地表水都属弱碱性水且水质清洁,适合种植和灌溉,同时发现高多村内盛产富硒水稻,富硒率达到75%。据村民介绍,高多村主要以农业为主,2017年人均收入6500余元,随着“地质+生态农业”模式的引入和运作,截止目前全村人均收入已有11100余元,村内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水平的提高。
高多村香樟树数量众多,其中五百年以上的古樟树就有5 棵。香樟树,早已是高多村的一张生态名片,沿着高多河畔的十里香樟扎根于沿河的防洪堤坝,既防风固堤让高多村免于水患,又优化了高多村的生态环境。

高多村的古樟树枝繁叶茂,见证了高多近千年的岁月沧桑,高多村的红色岩石也向游人诉说着高多村另一段文化故事。在“高铁时代”到来的今天,面对着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态势,一个集合了人文、科学、生态的村落正通过地质文化村这个媒介出现在游人面前,这是一个村子的新开始,也是地质与文化碰撞的新篇章。

本文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