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动态信息
  3. 行业信息
  4. 新闻播报

国家气候中心:摸清黄河流域的“气候底数”

“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指导思想,要求“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气候,是决定黄河流域水资源多少的关键因素。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最新事实如何、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影响几何、黄河面临哪些气候风险……国家气候中心致力于寻找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今年9月,在全国气象部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作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就“全球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关问题进行权威阐释。他说,黄河流域是我国升温最显著的区域之一,降雨日数减少,强降水增加,暖湿化格局长期持续的不确定性大,上游地区水源涵养、生态修复保护难度加大。
与此同时,关于温度、降水等一系列气候变化的翔实数据,作为决策服务材料报送至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有关部委,成为决策部署的依据。这些数据,还为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规划提供基础支撑。
国家气候中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长序列的历史数据,不断优化气候模式和影响评估模型,得出黄河气候变化的事实、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的影响,以及未来黄河流域气候风险等一系列结论。一方面,通过整理长序列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积雪、蒸散、土壤湿度、NDVI等陆地水文、生态变量的卫星遥感反演数据等,奠定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气候模式的改进、影响评估模型的发展,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监测、水文模型和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机理、参数化方案和模拟效果评估等技术掌握的不断成熟,为系统开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提供更好的支持。
“以对历史气候的模拟和对未来影响的预估为例,这里的模式既包括国家气候中心自主研发的气候系统预测模式,也包括不断优化的水文、植被、生态等模型。以气候模式为基础,耦合水文陆地生态系统等影响评估模型,即可得出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植被生长、碳汇能力等相关预估结果。”国家气候中心业务科技处处长肖潺说。
尽管有许多数据作支撑,但关于黄河流域气候和降水变化趋势等,依旧有很多问题目前科学无法回答。综合分析黄河流域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和气候变化因素,未来黄河流域的气候安全形势仍充满挑战。让气候服务真正落地,成为黄河流域各地进行生态修复保护、水资源管理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据,对气候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挑战和新需求,加强气候系统变化监测与气候规律研究成为国家气候中心的重点工作,如全面深入评估上游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不断提高气候模式的精细化程度。
“历史模拟的精细化程度达到3公里,预计未来可达6.25公里。”宋连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工作座谈会上介绍。此外,该中心还将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流域气候和生态预测业务,进一步促进区域气候模式耦合生态模式,并建立黄河流域气候变化早期预警系统。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已就加强黄河流域干旱、洪涝变化规律分析,深入开展以业务应用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提高旱涝预报预测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等工作进行布局;与相关省份气象部门开展“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水文影响”等项目研究,为服务流域水资源管理、调度、规划以及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李一鹏 责任编辑:张林)

本文来自中国气象局,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