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首页
  2. 科普园地
  3. 地质灾害

五种常见地质灾害应对错误千万别犯

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可以自救,可以救人。2018年8月11日,北京市房山区一道路附近山体发生崩塌。灾害发生前10分钟内,群测群防员发现前兆,及时拦停了15辆车、28名行人,避免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遭受损失。但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因防灾减灾意识淡薄、避灾避险知识贫乏,在灾难中受到伤害。本期,我们邀请专家以地质灾害为例,总结了五种常见应对错误,供大家自查自检。

前兆明显,视而不见

地表开裂、沉陷、落石或水流短时间内急剧变化,是地质灾害的前兆现象。一些案例表明,很多灾难的发生是因为当事人缺乏识别危险的知识和主动应对的能力。

●2006年2月17日,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吉恩萨贡村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造成上千人失踪。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前兆是明显的,政府和当地村民也有所警觉,但他们对泥石流灾害知识掌握不全,对灾害的发生产生误判。为了防范泥石流,在事发前的一段时间里,当地村民晚上离开家避难,白天返回家中。殊不知,雨停后、天晴时、白天里,泥石流也可能发生。此外,在灾害发生前,邻村的一位老人提醒该村村民要发生山体滑坡了,但没人相信,也没人去后山查看山坡表面的变化情况。

●2015年8月12日零时30分,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烟家沟碾沟村突发特大山体滑坡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经调查认定,该滑坡是在不利地质条件下,受重力、岩溶和地质构造的长期作用而形成的特大型自然灾害。调查报告指出,鉴于山体滑坡前有先兆,在滑坡区域内的矿山企业生活区一线人员因受认知所限,采取的应急避险措施不够、方法失当,又未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以致未能避免人员重大伤亡。更多资料显示,该滑坡发生前有几个重要节点均被忽视了:

烟家沟村民曾经因该区域的滑坡险情搬迁过。

事发前多日,矿山一处平硐出现裂缝、掉水泥块、滚石等现象,工人也曾向矿上反映。

8月11日21时,工棚上方落石频繁。

8月11日23时,有人意识到可能有危险,但只是提醒大家睡觉“灵醒点”,发生险情赶紧跑。

滑坡即将发生时,山石崩塌频率加快,矿工被要求把2辆皮卡车向外开,以免被砸坏,但未想到撤离全体人员。

滑坡发生时,由于对正确的逃生路线缺乏认识和演练,向山上侧向跑的人幸存,向山下跑的人被掩埋。矿工的住处都被掩埋。

心存侥幸,漠视预警

发布预警信息不及时或预警信息传递不畅。事发前知悉或接到过电话、微信、短信、QQ群、电视、广播或书面通知等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但有关人员不相信、不响应、不进行自救,冷漠以对,以致灾难发生。

●2012年6月28日,四川省宁南县白鹤滩电站施工区矮子沟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据媒体报道,这场天灾背后存在诸多人为因素:预警信息发出后,一线施工人员没有收到,当地政府与电站业主单位联动出现脱节,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特别要注意的是,灾害发生前10多个小时,有关方面就发出了预警信息,同一条沟里的民众和工作人员安全撤离,但专业教育背景相对较高的水电工程人员却未能幸免,这是为什么?稍有防灾减灾知识和意识的人,都应该识别出沟口陈旧的大石头是矮子沟发生过泥石流的遗迹,所以将沟口选作宿舍场址不安全,但这个隐患很早就被埋下了。另外,施工中开挖的导流洞和弃渣沟,为泥石流的大规模发生提供了物源和阻水壅高水位的条件。

●2003年7月11日,四川省丹巴县巴底乡水卡子村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事发前,当地连续多日强降雨,相关部门也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事发时,大地晃动并发出沉闷的声响,如果当事人具备警惕意识,响应预警信息,积极开展自救,是可以极大减轻灾害损失的。

主观蛮干,埋下灾患

不了解、不懂得、不尊重自己所处的地质环境,不进行决策科学论证,不进行预加固,破坏了自然山体的稳定性,产生了泥石流灾害隐患,在不消除积水隐患的同时任性堆填,引发“人造滑坡”灾难。

●2005年2月21日,四川省丹巴县城后山在未论证山体稳定性和未预先加固的情况下,大规模切坡建设,导致后山斜坡出现大规模滑坡险情,严重威胁当地主要交通线、居民生命财产、主城区建筑物、城镇公共设施和工商企业安全及金川河的畅通。最终,当地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将险情解除。

●2009年7月23日,四川省康定县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响水沟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除了陡峻地形和强降雨因素外,工程开掘隧洞产生的废弃物被直接倒入沟道内,挤占沟道并增加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是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而工程人员不懂得泥石流知识,缺乏防范意识,把住所建在泥石流沟口,是灾害死伤严重的原因之一。

视野局限,只顾当前

只注意工程建设自身的安全,缺乏对次生或衍生灾害的预判。没有根据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规划建设,缺乏对历史地质灾害的认知。只谋一域,不谋全局,酿成重大灾难。

●1963年10月9日,意大利瓦依昂水库左岸近坝地段发生巨型滑坡灾害。滑坡激起的涌浪翻越大坝,摧毁了下游的多个村镇,造成1925人遇难。滑坡导致整个水库报废,但大坝安然无恙,只是坝顶部有损伤。工程专家早就识别出滑坡隐患,并在大坝设计上采取了安全措施,但未评估滑坡涌浪导致溃坝或翻坝会对水库下游酿成怎样的劫难。事后,大坝的技术顾问承认这次灾难是人为错误。

●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有关研究认为,此次灾害与当地特殊的地质地形地貌、山地松散物质、短时强降雨、城市化建设、生态破坏、拦洪坝溃坝、预警漏洞等因素都有关系。事实上,当地在此次灾害发生前实施过部分治理工程,但由于对山洪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和强度认知不足,扩展规划建设区域,城市中心区建筑占据了山洪泥石流进入白龙江的通道,加大了建筑与自然灾害遭遇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导致灾害损失和影响扩大。

忽视整体,片面行事

技术人员片面地看待问题,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成一种简单的机械操作,不懂得采用全面、系统和历史关联的理念开展工作。“关注局部,忽视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专注于考虑局部问题而忽视了系统整体的功能,从而导致灾难发生。

●1970年,山西省峨口铁矿某山坡大规模开挖切坡引发滑坡。为治理地质灾害,次年,技术人员在滑坡区域建设了19根抗滑桩和排水工程。数年后,滑坡再次发生,技术人员发现此前建设的抗滑桩高“悬”于实际滑动面之上。调查发现,上述实际滑坡厚度达40米,而抗滑桩最长为25米。抗滑桩布置位置错误、深度不足,不但未起到抗滑作用,反而前缘加载阻水,促进了深层滑动。这说明,技术人员对当地地质结构认识不清,对滑动面判断不准,使所建设的加固工程成了“空中楼阁”。

●2015年,浙江省某滑坡治理工程因科学认知错误,不但未能提高斜坡稳定性,反而恶化了形势,造成滑坡灾难。由此带来的主要教训是勘查评价对滑坡体中地下水的存在考虑不够;治理工程在斜坡中下部实施削坡,提高了滑坡体的重心,增加了后缘推力,减小了前缘阻力,降低了滑坡的整体稳定性,成为惯常“砍头压脚”设计的一个反例;工程安全监测预警缺失,施工过程中忽视斜坡后缘开裂变形;地质编录对施工中发现的异常地下水问题再次轻视,没有提请设计变更,进行技术补救。

(资料由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提供,本报记者徐姚根据灾害调查报告、有关媒体报道综合整理)

本文来自中国应急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灾害防御信息网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微信公众号